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娜 张瑜)5 月 19 日,现代快报记者从南京市建委获悉,自 2010 年以来,南京已建成 51 处固定以上级别的应急避难场所,以绿色的 " 奔跑的小人 " 为标志指引,就能快速到达。防灾避险,请认准这 51 处 " 奔跑的小人 "。
△南京应急避难场所标志
当城市遭遇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我们该去哪里避难?应急避难场所就是一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灾民安置措施,也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火灾、爆炸、洪水、地震、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据介绍,应急避难场所主要配置有水、电、照明、广播、通讯等应急保障基础设施、相关设备和必要物资等,为避难人员提供住宿、物资和医疗救助等。其中中心级避难场所更配置了城市级救灾指挥、应急物资储备分发、专业救灾队驻扎等功能。
△南京应急避难场所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2010 年,南京首个应急避难场所在南京国防园投入使用。近几年,南京市建委按照统筹规划、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分期实施的原则,持续推进防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高城市安全等级和城市韧性度。目前,全市已建成 51 处固定以上级别的应急避难场所,可为 65 万人提供中长期避难,加上紧急避难场所可提供约 600 万人紧急避难。
△南湖体育场避难场所
其中,不少应急避难场所都非常具有特色。比如,南湖体育场,是闹市里的 " 安全屋 "。南湖体育场人防工程改造固定应急避难场所位于建邺区文体路,项目总建筑面积约 23800 平方米,可提供 2090 人中期避难宿住。五个宿住单元相应配备了应急管理、应急医疗和应急物资功能,按照人数配备了应急供水点、应急厕所、应急淋浴、应急垃圾收集点,还设置了应急广播及监控系统,实施应急指挥调度。
△南湖体育场避难场所
汤泉街道高华地块,是位于老山下的 " 庇护所 "。汤泉街道高华地块固定避难场所地处老山沿线,距中心城区 26 公里,由社区公共停车场改造而成,占地面积约 9800 平方米,可容纳应急避难人数约 1000 人。避难所内设有应急指挥管理用房、应急供水供电、应急监控、应急通信等设施,设置了应急厕所、应急淋浴间、可移动垃圾及废弃物分类储运设施,确保卫生防疫安全。
杜圩生态公园,是湿地旁的 " 避风港 "。杜圩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应急避难场所位于江北新区葛塘街道,避难所宿住区总面积约 4500 平方米,可满足 3100 多人避难要求。园区内三座建筑平时作为管理用房,发生灾难时可征用为应急指挥中心、物资存储中心、应急医疗救护中心。
据介绍,未来,南京还将建设 50 多处避难场所,形成覆盖全市域的防灾应急避难场所网,并逐步建立全市防灾应急避难场所电子地图,通过互联网技术加持,让更多 " 奔跑的小人 " 带领大家找到安全港湾。
△南京全市 " 应急避难场所 " 名单
(南京市建委供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