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05-24
两个“1万亿元”,有何特殊深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财政赤字规模增加 1 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发行 1 万亿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一出炉,两个 "1 万亿元 " 就迅速占领各大媒体头条,格外打眼。

有人算了笔账:新增 1 万亿元后,今年赤字达到 3.76 万亿元,加上 1 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约占中国 GDP 总量 4.1%。

国内专业人士分析,除了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的 4.76 万亿元,报告还提到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3.75 万亿元。合计下来,这些政策总规模按小口径计算约 8.5 万亿元。

为何要举债?钱花到哪去?怎么花好?特殊之年,这些都是打理好 " 国家账本 " 的必答题。

(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020 年,既有决战脱贫攻坚的硬任务,又有疫情冲击下保就业稳民生的硬需求,还要为实体经济减负,努力扩内需、促创新、补短板 …… 每项工作都不容有失,每项工作却都 " 花费不菲 "。

而另一个事实是,国家 " 钱袋子 " 今年也比较紧张。

-14.5%,这是今年前 4 个月的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

一些地方财政捉襟见肘,部分出现了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 " 三保 " 困难情况。

解决 " 钱从哪里来 ",是中国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全球遭受疫情冲击国家都需解答的 " 难题 "。

特殊时期要有特殊举措。

两个 "1 万亿元 ",正是对冲经济社会风险,积极的财政政策 " 更加积极有为 " 的体现。

一定有人疑惑,为什么要选择扩大赤字和债务规模这一政策工具?

全国政协常委张连起认为,扩大内需、激发市场活力,结构性财政政策比总量性货币政策效果更明显。

" 这些政策各有侧重、协调配合、综合发力,可有效对冲疫情造成的财政减收增支影响,支持补短板、惠民生、促消费、扩内需。" 他说。

(二)

有了资金来源,花到哪里非常重要。

几万亿元的资金和百姓有啥关系?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说,两个 "1 万亿元 " 全部转给地方。

具体讲,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将建立,让资金坐着 " 直通车 " 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决不允许截留挪用。

抗疫特别国债的用途 " 顾名思义 " ——主要用于地方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

抗疫特别国债的发行是首次,但特别国债并非新鲜事物。我国曾在 1998 年和 2007 年分别发行过 2700 亿元和 1.55 万亿元的特别国债。

所谓 " 特别 ",就是为特定目标发行,具有明确的用途。

特别国债不计入财政赤字,纳入国债余额限额。此次 1 万亿元的规模,发行期限将以 10 年期为主 , 与中央国债统筹发行。

至于 3.75 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既可作为重大项目资本金 , 又能支持重点在建项目和补短板工程。以 5G 为代表的新基建、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充电桩、新能源汽车、新消费等都能从中受益。

这里,想到财政部部长刘昆 22 日在 " 部长通道 " 上算的一道加减题:

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80270 亿元,支出 247850 亿元。一收一支,多出来的 6 万多亿元就是今年增加的支出所在,也是两个 "1 万亿元 " 等特殊安排的特殊用意。

(三)

2020 年,新增 1 万亿元赤字规模后,财政赤字率拟按 3.6% 以上安排,创下历史新高。

有人又担心了,今年赤字率可是突破了所谓的 3%" 国际警戒线 ",安不安全?可不可行?

说起这事,业内一直有争议。

3% 的赤字率 " 国际警戒线 " 说法,主要源于欧盟对成员国的财政准入条件,财政赤字须低于 GDP 的 3%,政府债务余额必须低于 GDP 的 60%。

不过,欧盟也认同,成员国面临严重经济衰退时不受此限制,短暂超过 3% 也是允许的。

事实怎样呢?

关注世界经济的人会发现,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的赤字率经常突破 3%,高的达到两位数都不奇怪。尤其今年,受疫情和世界经贸形势影响,全球财政赤字率和公共债务水平明显上升。

据 IMF 预测,2020 年全球平均财政赤字率将由 2019 年的 3.7% 上升至 9.9%,比国际金融危机时的峰值还要高。举例看,美国赤字率将由 5.8% 升至 15.4%,法国由 3% 升至 9.2%。

专家指出,每家有每家的具体情况。在如今的复杂变局下,很难将 3% 的赤字率视为国际通行标准。

客观上讲,每个国家应该有符合自己实际的赤字率警戒线,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债务余额、政策取向等情况,以此衡量债务水平的高低。

" 我国赤字率和政府负债率在世界经济体中一直是相对较低的,适当提高赤字、扩大债务是有可行空间的,风险也是可控的。" 恒大研究院原院长助理罗志恒说。

" 真金白银 " 来之不易,要坚决管好用好。

铺张浪费的钱绝不该花,没有绩效的钱绝不该花,花了就要依法依规问责,还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一句话,节用裕民。" 钱袋子 " 紧了,政府就要过 " 紧日子 ",花钱就要精打细算,百姓才能过上 " 好日子 "。

(新华社北京 5 月 23 日电)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