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江苏省委省政府面对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启动了浩瀚的 "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 ",任务之一即以现省辖市区域为界,为各市编纂一卷 " 地方文化史 "。日前,《江苏地方文化史 · 苏州卷》经三年多的努力,顺利问世。
《江苏地方文化史 · 苏州卷》
王卫平 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本卷为集体智慧的结晶,由苏州大学王卫平教授领衔主编。参撰本书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均就职于苏州当地高校或文化机构,长期活跃在科研、教学一线,出版论著多部,对苏州文化的历史演进有着深刻理解。
本卷认为,苏州地区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及自秦朝建立以来两千多年中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对苏州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前苏州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六个历史阶段。
苏州文化源远流长,产生于史前时期。距今一万年前太湖三山岛上原始先民的活动遗迹是目前可追溯到的苏州历史文化的源头。根据考古遗存,苏州地区在新石器时代经历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发展序列。
△三山岛遗址出土哺乳类动物化石
苏州文化发展于春秋吴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吴人 " 轻死易发 ",即民风尚武,故而产生了孙武、伍子胥等多位军事名家。但同时也涌现出道德高尚的太伯、诚信君子季札及得圣人之教而以文学著称的言偃等文化名士,为后世吴地的人文荟萃奠定了基础。
秦汉魏晋南北朝是苏州文化的发展变化期。这一时期,北方地区战火纷飞,而江南地区相对安定,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给吴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汉代以后,吴地文风渐兴,涌现出不少文化世族,史书记载中已有 " 东方人多才 " 之说。进入六朝,苏州文化完成了由尚武到崇文的转型,文学艺术、宗教等开始全面发展。
隋唐宋元时期,苏州文化迎来了初步兴盛。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苏州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大量的官宦文人来到苏州,从事文化创造 , 留下了 " 苏州刺史例能诗 " 的美谈。范仲淹返乡任职时创立府学,苏州文风大振,人材更加浸盛。" 天上天堂,地下苏杭 " 之谚即是在这一阶段广为人知,并传誉至今。
明及清前期,苏州文化达到全盛。这一时期苏州的繁华妇孺皆知,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就毫不吝啬的称赞姑苏阊门 " 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但经济中心之外,苏州更是全国无可争议的文化中心。文士群聚、状元辈出、戏曲繁荣、医家林立,各类人材不断涌现,故时人有 " 吾苏也,郡甲天下之郡,学甲天下之学,人才甲天下之人才,伟哉 " 之叹。凭借工商业的支撑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苏州还掌握了审美评价的话语权,给国人的服饰及生活方式提供了 " 苏州样板 ",引领了全国的时尚潮流。
晚清民国是苏州文化的近代转型时期。由于太平天国战争的破坏,苏州工商业中心的地位被上海取代。但苏州文化并没有就此沉寂,这一时期苏州仍为传统国学的重镇,经学大师俞樾与其弟子章太炎长期驻留苏州,研究、传播国学,使苏州成为文化复兴的基地。与此同时,苏州孕育了冯桂芬、王韬、翁同龢等一大批向西方学习的有识之士,推动着中国的思想革新和社会变革。
苏州文化底蕴之深厚、遗存之丰富、内涵之博大,在国内城市中极为少见,具有标杆的意义。
苏州科学技术先进。历史时期,苏州积累了丰富的精耕细作技术,使农田产量既高又稳;总结了一套治水方法,变水患为水利,留下了众多水利科学著作;形成了享有盛誉的 " 吴门医派 ",名医辈出,独创 " 温病学说 ";传承了集木作、水作、砖作、木雕、石雕等多工种于一体的香山帮建筑工艺,史称 " 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 "。此外,在冶金、光学、造船、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等多个方面都有杰出成就。
苏州文教发达。唐宋以降,苏州科举兴盛,进士辈出。尤其作为进士之首的状元,更被说成是苏州的特产。清代全国共出状元 112 名,而苏州一府即有 29 名,占总数的 26%,状元人数超过了江苏以外的任何其他省份。近代以来,苏州教育事业较早向近代转型,但崇文重教之风始终未变。
△苏州府学牌楼
苏州学术氛围浓厚。从先秦的季札、言偃到魏晋南北朝的皇侃、顾野王,再到宋代的范仲淹、范成大,明清的归有光、顾炎武、惠栋,近代的俞樾、章太炎、冯桂芬、王韬等,几乎每个时代苏州都有全国性影响的学术大师存在,他们的学术研究成果精湛,贡献卓著,引领全国。
苏州公益慈善繁荣兴盛。北宋范仲淹在苏州设立范氏义庄,开宗族有组织地从事慈善义举的先河," 踵其法而行者,指不胜屈 "。明清时期,苏州慈善组织数量之多、慈善事业之盛在全国首屈一指,出现了袁黄、彭绍升、潘曾沂、冯桂芬、谢家福等著名慈善家,为善成风。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苏州成为国内学习西方 " 教养兼施 " 慈善理念的先行者,扩大了中国传统慈善侧重于 " 收养 " 的功能理念。
△石湖范成大祠
苏州是文学艺术的重镇。苏州的文人群体星河灿烂,代有名家。有西晋文艺理论家陆机,有唐代书法家 " 草圣 " 张旭,有宋代田园诗人范成大,有元代文学家顾瑛。尤其是到明清时期,苏州的文学艺术发展至鼎盛,诗人、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聚集的程度,是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难以比拟的。有号称 " 吴中四杰 " 的高启、杨基、张羽、徐贲;有被誉为 " 吴中四才子 " 的文徵明、唐寅、祝允明和徐祯卿;有通俗小说大家冯梦龙;有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有现实主义剧作家李玉等。著名的吴门书派和画派皆于焉形成,沈周、仇英等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苏州是工艺之邦。苏州是我国工艺品的传统产地,形成有 " 苏式 "、" 苏作 " 等精细雅致的工艺品牌。苏绣瑰丽精致,是我国享有盛誉的四大名绣之一;苏州玉雕有 " 鬼斧神工 " 之誉称;桃花坞木刻年画是南北三大民间木刻年画流派之一。此外,还有 " 吴装最善,他处无及 " 的苏裱,富于变化的 " 怀袖雅物 " 苏州折扇,形态生动逼真的虎丘泥人,高雅绝俗的苏式家具,玲珑剔透的红木小件,以及缂丝、剧装戏具、民族乐器等。
苏州是戏曲之乡。历史跌宕传承至今,苏州戏曲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就有昆曲、苏州评弹、苏滩苏剧及苏州滑稽戏等。魏良辅改良的昆曲,风靡全国,以致有 " 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 之说,而起源于苏州的评弹,也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苏州戏曲曲艺形成了鲜明的地域品格,人们多用兰花的清雅、水磨的软糥加以形容,这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人们心中的苏州印象。
苏州是园林之城。苏州古典园林领先全国,据知明代苏州城内园林多达 270 余处,清代构筑者也有 130 多所,故有 " 苏州好,城里半园亭 " 之说,并且名园佳构,各擅其胜,不少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中国私家园林的典范,苏州园林师法自然,追求意境,淡雅幽静,充满了诗情画意,塑造了城市的气质和品格。
本卷将苏州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特质概括为:水乡特色、温婉灵动;连续发展、一路上升;开放包容、与时俱进;崇尚文教、追求卓越;天下意识、责任担当等。
文 / 通讯员 潘伟峰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白雁
图片选自《江苏地方文化史 · 苏州卷》
特别感谢 《江苏地方文化史 · 苏州卷》主编、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王卫平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