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20 日至 22 日正值全市迎来第一波 " 龙舟水 "。5 月 22 日,光明区海绵办相关人员现场巡查辖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时惊喜地发现,连日暴雨过后,路面不见积水,小区不再内涝,公园池水清澈,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内的环境清爽怡人!▲ 5 月 21 日,育新学校站点测得最大日降雨量为 89.9 毫米
区海绵办相关负责人认为,连日暴雨是对光明区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的重大考验。启动海绵城市改造提升工程以来,光明区原有内涝点得到有效整治,原本利用率低的小区绿地成为深受居民喜爱的休闲公园。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光明区对老旧城区、社区基础设施进行了修复、升级和改造,提升其蓄水、排水能力。如今,海绵城市综合效益日益凸显,"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 成为光明区群众共享的福祉。▲ " 海绵化 " 改造后的万丈坡小区不再积水内涝 (上图为 " 海绵化 " 改造前的情况)
新城公园两侧的生态草沟是整个公园雨水的传输和净化通道。雨天,公园上游的径流雨水通过生态草沟得到滞蓄和传输减少了径流外排,通过植被的吸附和净化作用削减了面源污染。▲新城公园两侧生态草沟对雨水进行传输和净化(上图为雨天,下图为晴天)
牛山路非机动车道因建设时间久远,曾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雨天形成坑坑洼洼。经过海绵化改造,路面铺设了透水材质,雨水可快速通过透水铺装下渗 " 留储 ",极大提升了行人的舒适度。▲牛山路的透水铺装让雨水得以快速下渗、留储
以往,牛山路深圳实验学校门前逢大雨便 " 水漫金山 ",因上游地势较高,且学校内部大量雨水直接冲刷汇聚,导致积水情况严重。现在,学校门口的花池被改造为集功能和景观为一体的梯级雨水花园,校门口非机动车道的绿化带被改为下凹式绿化带,内涝积水现象消除。▲实验学校门口的梯级雨水花园
▲实验学校门口机动车道的下凹式绿化带
万丈坡拆迁安置房一期原中央绿化区域在雨季积水严重,景观效果差,唯一的一处公共绿地也不具有实用性,社区居民生活极不便。光明区坚持海绵惠民的思想,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在综合考量后,为该小区打造了一个集功能和景观为一体的海绵科普公园,受到市民一致好评。
据了解,目前光明区正全力推动海绵城市 " 试点区 " 建设转为 " 示范区 " 建设,在进一步打造精品海绵过程中,引导广大市民不断增强认识、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共同打造光明科学城海绵城市 2.0 升级版。
深圳晚报记者 刘云惠里 通讯员 吴亚男 李佳宝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