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郭宇彤 记者 白雪银)拆卸、清洗、抹油、更换零件、装回 …… 这是 " 修表师傅 " 沈孝贤 59 年来的日常。在南京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景明佳园社区,有这样一位和修表打了一辈子交道的 " 沈师傅 "。随着时代变迁," 修表师傅 " 这一职业在城市里慢慢消失,但年过七旬的他仍舍不得这门手艺," 修了一辈子的表,对手表有了感情,只要身体还硬朗,我会一直把修表这行干下去!"
△沈孝贤
虽然已经 73 岁的高龄,但沈孝贤修起表来丝毫不含糊,随便抄起一块老得无法动弹的机械表,都能在片刻间准确判断出手表存在的问题。已过古稀之年的他仍身体健康、声音洪亮,他说正是由于修表时精神要高度集中,才让自己一直可以沉心静气,练就一身坐如钟的本领。
从机械表到石英表,从钟摆到表盘,无论是哪种表 " 生病 ",他都能 " 对症下药 ",做到 " 药到病除 "。一生与表打交道的沈孝贤练就了一身绝活,比如补齿轮。" 机械表靠齿轮间的互相传带运转,齿轮磨损后,一些年代久远的表,很难找到相同的配件。" 沈孝贤说,补齿轮十分考验修表人的技艺,如今现在懂这个技术的人已经很少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被称作 " 三大件 "。而手表则是财富、身份的象征,技艺高超的修表师傅也特别风光。" 过去,修表匠可是一个人人羡慕的‘赚钱’行当。" 沈孝贤告诉记者,14 岁时,父亲便把他送到当地生意最好的修表行学习手艺。" 当时大一点的修表行都有专门的钟表修理部,还有很多私营的修表铺子,钟表修理的培训班在当时很火爆。"
平日里看似严肃的沈孝贤,面对街坊邻居时则是一副和蔼可亲的模样。" 小修不收钱,大修不多收 " 是他多年的原则。顾客们临走时,他还会特意嘱咐手表的保养事项。
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钟表业日渐衰落,修表师傅也越来越少。" 现在正宗的本土修表匠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而且大多和我一样七老八十的人了。我最大的心愿是带个徒弟,把我的绝活传下去,但没有年轻人愿意来学,我的几个孩子也没有愿意学的。" 沈孝贤感叹,这是今生最遗憾的一件事。
2008 年,在流动摊点修表的沈孝贤,被安置到景明佳园社区为鼓励居民就业建设的疏导群,没想到这一干就是 12 年。" 这些年社区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去年在附近建了红旗广场,聚拢了人气,疫情期间还给我减少了店铺租金,让我安心干下去。"
(编辑 张爱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