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05-30
八个春秋,12万张照片,她用镜头记录明城墙下的南京故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周明 白雪银 / 文 王曦 / 摄)" 明城墙不仅仅是一处建筑或是一个南京地标,它还承载着南京的文化精髓。"12 万张照片,八个春秋,新南京人刘妙龄用镜头记录下了南京明城墙和城墙下的人," 城市、城墙和人是融为一体的,生活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都在这里。"

午朝门下的凝视

在一个有暖阳的冬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刘兴铭来到午朝门城墙边,凝神看前方的那一刻,刘妙龄按下快门。四个月后,刘兴铭走了,这组照片成了他留给世界的最后影像。

△刘兴铭老人

拍摄者刘妙龄是明城墙保护志愿者,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1983 年,因喜欢南京而选择留下的刘妙龄成为一名新南京人,在城墙边生活多年的她,深深感受到了南京城墙之美," 不止于建筑本身,还有城墙下鲜活的人和事。"2012 年至今,她走遍了南京明城墙的每一个角落,累计拍摄了 12 万张素材照片,记录了城市变迁中城墙下的南京故事。

△刘妙龄(左)和刘兴铭(右)

八年间,刘妙龄一路拍摄一路寻找,希望能找到有代表性的南京故事。" 国家公祭日设立那年,我和刘兴铭老人相识,他是一位在城墙边生活多年的人。" 刘妙龄开始跟拍他的生活。" 老爷子在社区的帮助下开了个小店,免费帮邻居们收快递,有空还会给学生们去讲那段往事。" 在刘妙龄看来,一个人经受过大痛,还能怀揣感恩之心面对生活,让她非常触动。

2018 年的一天,刘兴铭给刘妙龄打来电话,说希望她能带自己出去转转。" 老爷子年纪大了,家人怕他走丢就不让他独自出门了,他给我打来电话,我问他想去哪,他几乎没有思考就说要来午朝门。" 刘妙龄回忆,来到午朝门的刘兴铭,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什么,神情突然变得不一样,看到公园里有跳舞的人,他也跟着扭一扭。" 没想到,四个月后他就离开了。" 提到这段拍摄经历,刘妙龄的眼里不时泛出泪光。

△挡雨

一名帽子女工的 34 年 8 个月零 14 天

"34 年 8 个月零 14 天,她脱口而出。"2019 年,刘妙龄在城墙上遇到了一位缝纫工,刘妙龄和她聊起天,了解到原来这位老人退休前在一家工厂做帽子," 帽子是做给军人的,我主要拼帽子丝带,一共做了 34 年 8 个月零 14 天。" 听到老人脱口而出自己的工作天数后,刘妙龄的汗毛立了起来," 当时那个瞬间被震撼到了,她得多爱自己的工作,才能精确到几天这种程度。"

△做帽子的老人

" 我想,当驻守在边疆的将士带着这些帽子时,谁又能说她不在那里呢。" 在刘妙龄眼里,老人日复一日用心拼帽子丝带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什么是工匠精神?我觉得工匠精神就是在日复一日的事业中,不曾后悔浪费过光阴。"

刘妙龄觉得老人的坚守和城墙精神息息相关," 城墙的精神之一就是敢担当 ",当初在建造城墙时,窑匠、监工、管理人等的名字都会刻在上面,日后都可以溯源," 这本身就是一种担当和工匠精神。"

挹江门城墙上的新娘

" 很多人会选在城墙上拍婚纱照,希望感情能像城墙一样长长久久。"2015 年前后,刘妙龄在明城墙上邂逅了一对新人," 他们不是来拍婚纱照,而是在结婚当天,到相识的地方看一看。" 原来这对新人在城墙下的一个活动上认识,经过相处成为情侣并走进婚姻殿堂," 这对新人选在城墙边上的一个酒楼办的婚宴。" 婚宴开始前,他们又来到相识的地方。" 新人给碰到的人都发了红包,我收了新娘和新郎的红包,还收了伴郎和伴娘红包。"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妙龄笑起来," 新人很喜悦也很乐意分享这份喜悦。"

△城墙上的新娘

" 按照他们当地的习俗,小朋友要拎着新娘子的小裙子,讨喜讨福。" 当时新人正好在城墙上碰到一群小朋友," 新娘子身穿红嫁衣,小朋友们围在她身边。" 咔嚓一声,刘妙龄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喜悦的一幕。经过短暂的交流和相处后,刘妙龄和这对新人互留了联系方式," 后来他们告诉我,他们有宝宝了。" 刘妙龄还想再给这一家人在城墙上拍一张全家福," 到时他们身边站的就不是别的小朋友,而是自己的孩子,多美好啊。"

△和花合影的市民

连夜回收的 155 块城墙砖

刘妙龄在用镜头记录城墙的同时,也在为城墙砖的保护与回收做贡献。" 有些地方虽然没有城墙,但可能会有用城墙砖盖的建筑,这些地方拆迁时,我会赶去找。"2017 年在三条巷,她在拆迁工地里发现了很多城墙砖。" 当时我就拍了很多照片,联系了城墙保护部门,他们确定是城墙砖后告诉我,要第二天过来回收。"

△刘妙龄在城墙砖回收现场

但刘妙龄和工地的监理沟通后得知,当天是工期的最后一天,这些砖块当晚会被当作建筑垃圾清走。得知这一消息的刘妙龄赶紧向有关部门报告,一小时后,城墙保护部门、街道、工程负责人等全部到齐,召开现场会,连夜把工地上的城墙砖全部收集起来。" 南京的城墙保护做得非常好,他们很迅速地做出了反应,给予了保护和回收。"

△刘妙龄在拍摄 王曦 / 摄

2018 年 2 月 2 日,刘妙龄收到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的一份证明," 刘妙龄女士:根据您提供的线索,我中心在鼓楼区三条巷拆迁工地共回收城砖 155 块,已经验收入库并用于南京城墙维修工程 ……"

采访当天,刘妙龄在午朝门公园的城墙上发现了一块 " 特别 " 的砖石,她立马拍下照片,发到志愿者群里,询问相关消息。" 习惯了,平常就会特别注意这些城墙砖石。"

△刘妙龄在城墙拍摄 王曦 / 摄

八年里,刘妙龄拍的 12 万张照片是城市、城墙与人的故事,同时也是她和城墙的故事," 在这些年的记录过程中我发现,我和城墙是相互滋养和相互给予的关系,城墙下的人他们的生活理念和态度也在感染着我。"

△刘妙龄教大学生摄影

" 讲好城墙故事,就是讲好南京故事,也就讲好了中国故事。" 刘妙龄觉得,自己有责任推广城墙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去年,她带领几十名大学生一起来拍摄明城墙的故事,并在南京十朝历史文化博物馆办了展览。"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视角,我有我的视角,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城墙,来看这座城,放在一起,就是一个立体的南京。"

(编辑 吴嫣然)

相关标签

南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