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陆雨潇)在南京鼓楼区幕府山街道五塘新村一段社区,住着一位远近闻名的郭先生。郭先生名为郭庆云,今年 63 岁。从加入工作后义务献血,到退休后服务社区,郭庆云的志愿服务从未停止。不论是社工口中的 " 郭老师 ",还是居民嘴里的 " 郭师傅 "" 老郭 ",哪里有需要,郭庆云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里。
△郭庆云坚持无偿献血 36 年
36 年累计献血 5 万毫升,他是大家眼中的 " 明星志愿者 "
作为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的 " 献血达人 ",郭庆云的无偿献血之路源自一次偶然。" 刚工作那年,我因为生病进了医院。忽然听到病房外传来一阵哭声,后来听护士说,是因为缺血,病人的手术被推迟了。" 从那时起,郭庆云心中就种下了想去献血的 " 种子 "。从 1977 年开始,郭庆云连续坚持无偿献血 36 年,累计献血量达 5 万毫升,相当于 10 个成年人的血液总量。
尽管在 2013 年,因为身体原因,郭庆云退居了献血 " 二线 ",但他并没有离开血液中心这个熟悉的地方,转而做起了无偿献血的宣传服务志愿者。打扫卫生、进行消杀、发放小食品、进行 " 三献 " ( 造血干细胞捐献、器官捐献和无偿献血 ) 宣传 ……" 二线 " 的工作也并不轻松。后来,郭庆云还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遗体捐献者。" 我年龄大了,也到了考虑身后事的时候了。与其化作一捧灰,不如让自己发挥最后的余热,为医学的进步做些贡献。刚开始家人都不理解,也不愿意签同意书。但后来经过慢慢劝说,他们还是同意了。"
△郭庆云获得的各项荣誉
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终身荣誉奖、国家无偿献血金奖、国家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五星奖、南京偶像奖 …… 大大小小的奖项,郭庆云领过许多。这些荣誉对郭庆云来说,是肯定、也是激励," 每一次获奖,都是一个新的起步点。这些荣誉,都是对过去的肯定,但未来还有很长。"
现在,郭庆云也注重起对下一代服务奉献精神的培养。2015 年,在幕府山街道和五塘新村一段社区的支持下," 郭庆云工作室 " 应运而生。工作室为很多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一个志愿服务的平台。郭庆云告诉记者:" 很多大学生志愿者想进行志愿服务,但不了解哪里有需要,工作室就起了一个牵线搭桥的作用。之前我们就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帮独居老人们打扫卫生、给老人们做饭、表演节目,老人们都很喜欢。"
疫情期间穿梭值守点,他是大家心里的 " 后勤保障兵 "
国内疫情的缓解,离不开基层社区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疫情期间,每天早晨 7 点不到,郭庆云就开始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各个值守点中,就连电瓶也骑坏了一个。搞卫生、做消杀、运送口罩 …… 作为社区里的 " 钉子 " 志愿者,郭庆云包揽了值守点的后勤保障工作。早上八点,等到志愿者们陆续就位,郭庆云又骑着他的电动车回到社区,烧上壶开水再给大家送去。" 前段时间值班,天气特别冷,就想着烧壶热水给大家暖暖,也润润嗓子。"
△郭庆云给值守志愿者运送口罩
郭庆云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疫情发生后,他第一时间就找到社区,向党组织递交了一份 " 请战书 ":"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向党组织请战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第一线,为保护好社区居民安全出一份力 ……" 交完请战书的第二天,郭庆云就加入了社区居民的排查、登记工作," 光我自己就排查、登记了 432 户居民,我多干些,就能帮社工们减轻些工作量。" 从前期的挨户摸排、到后期值守点执勤,郭庆云几乎扎根在了社区。
△郭庆云手写的 " 请战书 " 陆雨潇 摄
本该安心宅在家中的郭庆云,反倒比平时更加忙碌了。得知口罩供应紧张,郭庆云帮社区募集来了 400 个口罩,并为社区内 9 个值守点连续两天送上暖心早餐;了解到社区内独居老人、残障人士出门更加不便,郭庆云为他们送去了蔬菜瓜果以解燃眉之急。" 我们那个时代,经常学习雷锋的‘钉子精神’,所以我一直想做一颗‘螺丝钉’,为大家排忧解难。只要我能做到的事情,大家找到我,我基本都不会拒绝。" 郭庆云说。
(受访者供图 编辑 陈海静)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