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盆友们
在这个愉快的儿童节
文脉君突然想写点拉仇恨的
这一天大家的焦点都在小朋友身上
中国自古就是颇具神童情结的民族
翻开史书
可以看到许多年纪轻轻
就在政治、文学等领域
做出突出贡献的神童
5 岁作文的晏殊
7 岁写诗的骆宾王
15 岁玩转计时器的郭守敬
……
那些 " 别人家的孩子 "
到底有多牛?
各位家长们
请一定答应我
吃完儿童节大餐再转发给自己的娃看
文科班
骆宾王
七岁写就百万 + 爆文,他的诗你小学就背过
公元约 619 年,大唐义乌一道红光闪过,一个神童降生了,他,就是骆宾王。
骆宾王,字观光,名字源于《易经》中的观卦:" 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骆宾王的父母对小宾王饱含期望,希望他日后成为国之栋梁。
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出生不久后,他的父亲就外出求仕去了。骆宾王和母亲、弟弟随祖父母住在一起。
祖父学识渊博,早年在外做官,因兵荒马乱而辞官隐居。骆宾王生得眉目秀,聪明灵活,祖父对他特别喜欢,还在伊呀学语的时候,就教他念诗认字。
转眼到了七岁,祖父的老友前来拜访,久别重逢的哥俩,自然要多喝两杯,喝到高兴处,就要夸夸自家的孩儿。祖父就说啊,咱家的小宾王,才思敏捷,资质过人,简直就是俺们老骆家的一宝!
听到这话,老友心里多少有点不服,哎哟,就你家娃行,那倒是展示一下啊。
于是小宾王就跑到屋外,农村里的生活虽然不如城市,但一年四季的景色却美不胜收。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格外迷人。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一首小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此诗一处,惊艳四座。
吾滴乖乖,这小孩不得了,小小年纪已有如此才情。
宋 苏汉臣 秋庭戏婴图(局部)
简单的几个字,就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田园生活的惬意画面。一群白鹅在水中仰头高歌,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清水之上,红色的脚掌在水中悠悠地拨动。
骆宾王对鹅的观察非常细致,抓住了鹅在水中游戏的典型特点,而且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摹眼中所见," 白 "" 红 "" 绿 " 三种色彩运用,使画面富有美感。
凭借着这首《咏鹅》,骆宾王获得了 " 江南神童 " 的称号,一时间,红比鹿晗,紫若王源,弄得方圆百里,人家的父母,打得孩子哭声一片。
如此想想,怪不得日后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 " 初唐四杰 ",诗作之多,更是在四杰中堪称之最。
晏殊
五岁写诗,十四岁进士出身,就问你怕不怕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前段时间电视剧《清平乐》,带火了 " 北宋智囊团 "。范仲淹、欧阳修、曾巩、苏轼等一票文豪悉数登场,其中最不可忽视的一位就是号称 " 神童 " 的晏殊,因为没有他,就可能没有范仲淹、欧阳修等这些千古流传的大文豪了。
晏殊从小就特别聪明,五岁能写诗写词,想想我们五岁的时候在干什么,幼儿园还没毕业呢。
景德元年,晏殊受到江南按抚使张知白的推荐,以 " 神童 " 的身份参加考试。
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共有数千人,年仅 14 岁的晏殊毫不紧张,自信地答完了试卷,受到宋真宗的喜爱,赐他为同进士出身。
不过这中间还有个小插曲。当时的宰相寇准认为晏殊出身江南,觉得他是个 " 外地人 ",想打压晏殊,但是被宋真宗制止。
" 朝廷取士,惟才是求,四海一家,岂限遐迩?如前代张九龄辈,何尝以僻陋而弃置耶?" 皇帝说了,朝廷进行科举,是为了求有才之士,不能因为地区而歧视有才之人。
过了两天,又要进行诗、赋、论的考试,晏殊上奏说道:" 我曾经做过这些题,请用别的题来测试我。" 他的真诚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习勤奋,交友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第二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王雱
逻辑的鬼才, 王安石的儿子
王安石 画像
说起王雱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说起他的爸爸,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正是才在《清平乐》中露过脸的王安石。
有关王雱的传说,被记录在了沈括的《梦溪笔谈》当中。如果那个时候有辩论赛,他一定是最佳辩手。
王雱才几岁大的时候,有个宾客就把一头獐子和一头鹿关到同一个笼子里,然后问王雱,你认识哪个是獐子哪个是鹿吗?
这个问题对于几岁的小萌娃来说,实在是有点难。王雱确实不认识这两种动物,左思右想了半天,回答道:" 獐子旁边的那个是鹿,鹿旁边的那个是獐子。"
宾客对这个答案,表示非常服气。
理科班
郭守敬
计时器怎么用?700 多年前他就知道
在钟表被发明出来之前,古代人怎么计时?理科班的郭守敬(元代)同学,15 岁时就可以把这个问题回答得透透彻彻。
有一天,郭守敬的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此人是武安天宁寺的和尚,法名子聪,对天文、地理、算数和音律都很有研究。他到郭守敬家里来可没有空着手,而是带了一幅莲花漏的拓片。
" 这是天圣莲花漏,宋仁宗天圣九年由燕肃创制而成,因为它的主要器皿都采用莲花、莲蓬和莲叶的形状,所以叫做‘莲花漏’。" 子聪说道。
莲花漏设计精巧,计时非常准,可惜因为战乱,已经失传。子聪看着拓片,反复思索,都不解其中奥秘。
但是,郭守敬仅凭拓片加以琢磨,很快弄懂了它的原理。子聪听后,啧啧赞叹:" 贤侄真是神童 !"
后来,在郭守敬 31 岁那年,他据少年时的记忆,独立研制出一台莲花漏。
理科班的郭守敬同学不仅对于计时器很有研究,还是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水利学家和数学家。
徐光启
事实证明问号很多的小朋友,聪明
徐光启小朋友的脑海里经常有许多小问号。他从小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自然方面的知识一定要问个清清楚楚。
一天,徐光启小朋友在写作业的时间溜到了后园棉花地,看到一个老人掐掉自己棉田里的棉桃,感到很奇怪,于是蹲在棉花地里全神贯注地观察着。
徐光启 画像
他的爸爸徐思诚看到儿子不好好读书,很生气。当他发现徐光启小朋友伸手把棉花尖顶上的嫩芽摘断时,徐思诚生气地问儿子,为何不好好学习,却来折棉花。
徐光启向父亲解释道:现在快到立秋,新枝上是结不出蕾铃的,棉花已经两尺多高了,如果再让它往上分枝生长,只是浪费养分。如果把它顶上的 " 冲天心 " 摘去,省下来的养分就可以供给下面快成熟的蕾铃,这样收获才会更多。
后来,徐光启成为明朝著名的科学家,他写的《农政全书》被成为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艺术班
徐渭
是个连齐白石都赞不绝口的小孩
连齐白石都感叹 " 愿为青藤门下走狗 ",明代画家徐渭可以算是艺术班里的佼佼者。
但是他年少时,拿手的可不止画画,对对联也是他的强项。没错,别人家的孩子总是这样,样样拿得出手。
徐渭十四岁时,来到杭州,在那里写诗作画,受到人们的赞赏。这让杭州知府非常不爽,一个小毛孩子居然敢在这里舞文弄墨,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于是就派人把徐渭叫来。
徐渭 画像
他要和徐渭比试对对联,还威胁说如果对不上,就把他赶出城。知府指着西湖边的六合塔,出了个上联:
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被迫营业的徐渭没有说话,只是伸了伸手。知府以为他对不上来,暗自窃喜。又指着保叔塔,说道:
保叔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四海。
徐渭还是啥也没说,用手指了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然后两手平摊,往上一举。
" 连一句都对不出来,还算什么神童!" 知府得意地准备把徐渭赶出杭州。
徐渭淡定地说,我不是早就对好了吗?用手对的呀。
原来,徐渭扬了扬手,意思是‘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第二副对联,拱拱手,两手平摊,往上一举,意思是: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九州。
蔡文姬
爸爸教着教着,却被自己娃鄙视了
艺术班里,蔡文姬同学必须拥有姓名。蔡同学的爸爸是东汉大文学家蔡邕,虎父无犬女,蔡文姬自小就能诗善文,尤其擅长弹琴。
6 岁那年,蔡文姬缠着爸爸要学弹琴,于是蔡邕先弹了一曲。大概是太想在女儿面前好好表现了,蔡爸爸用力过猛弹断了第一根琴弦。
文姬思汉图
蔡爸爸弹得如痴如醉,自己还没有察觉到琴弦断了,反倒是从来都没有学过弹琴的女儿听了出来," 爸爸,你弹断了第一根琴弦。"
蔡爸爸很吃惊,女儿怎么不但能听出来琴弦断了,还能知道是第几根琴弦呢?于是他继续弹着,故意将第四根琴弦弹断了,蔡文姬又立刻说道:" 爸爸,第四根琴弦断了!"
蔡邕不得不相信,自己的女儿太有天赋了,无师自通就掌握了音律。
文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张然 宋经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