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 2020-06-09
还记得大明的玄武湖吗?它记得全国每一个人,每一个!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初夏,又到了南京玄武湖的赏荷季。

回到明朝,泛舟湖上赏花?想都别想!大明两三百年间,这里是禁地,存放着国家重要档案。

6 月 9 日是国际档案日。

让我们把时针回拨几百年,一起去看看,这座规模空前的档案库房里,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北有幕府山,南有鸡笼山,西有石头城,东有紫金山。山围故国周遭在,玄武湖像是一块碧玉镶嵌其中。

如诗如画的山水,在朱元璋眼里,不是发展旅游,而是有更重要的用处。

这么大一个湖,中间突起几个小岛,距离岸边又足够远——真是个天造地设的秘密基地。隐蔽,安全,又离他自己家够近。

朱元璋修了一道从太平门到台城的城墙,断开了湖水和覆舟山、鸡笼山的联系。又在钟山临湖的地方,修起一座太平门,门外修起一条太平堤。

几年后,他又把城墙加高、加厚,整修堤坝,向北修建新城墙,断开外界窥探或入湖的通道。

这么一来,后湖基本与四面隔绝,好风光也被重重锁住。

这些还不够。

" 秘密基地 " 落成后,湖面日常戒备森严,昼夜都有人巡逻、放哨。

官船停泊在太平门外,每个月只有固定的几天才摆渡。过湖的所有人都要有凭证,还得核实身份。

玄武湖公园里有一座湖神庙,庙里祭奠是一位 " 毛老人 "。他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都和这个秘密基地有关。

第一个版本,悲壮人设。

当年,后湖居民听说要拆迁,一点欣喜都没有,反而极不情愿。他们推选毛老人去阻止这件事。

毛老人编了个理由,说湖上老鼠特别多,不适合存放黄册。

朱元璋一听,嘿,你不就姓毛吗?和 " 猫 " 一个音。你来管,肯定镇得住老鼠。毛老人拒绝了他。

朱元璋很生气,把他打入大牢。

这个有气节的毛老人,在牢里绝食而亡。

第二个版本很血腥。

黄册库闹鼠患,毛老人因为姓的谐音是 " 猫 ",就被朱元璋活埋了,还为他建了一座庙,封他为湖神。

前有 " 田德满 " 填满燕雀湖,后有 " 毛老人 " 替 " 猫 " 震老鼠,朱元璋是得罪了编剧吗?要这么黑他。

可信度最高的一个版本里,老人是智囊人设。

他向朱元璋建议,把房子修成东西向,出太阳的时候,先晒东边,太阳落山的时候,再晒西边,这样利于维持室内干燥。朱元璋非常开心地采纳了。

第四个版本,是个拼接版。毛老人提出建议,朱元璋一高兴,就把人给活埋了。编剧为啥总和老朱过不去?

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秘密基地?不仅要封闭景区,还要坑人?

这里,是大明的大数据库房——后湖黄册库。生于大明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这里都有记录。每一个!

这是一种户籍册,一式四份,送到中央的叫做正册,用黄色封面;布政司、府、县各留存一份副本,用青色封面,以示区分。

黄册运送到南京后,要先举办祭天仪式,然后正式入藏后湖黄册库。

这座超级数据库,落成于洪武十四年到洪武二十四年之间,最初的规模是 36 间库房。

洪武十四年,第一次全国大征集,5 万多本黄册从各地到南京集合,一共占用 9 间库房、35 座架阁。

黄册每十年更新一次,经济越发展,每期数量越多,而旧档案不会销毁。因此,库房也在不断扩建。

永乐迁都北京,黄册库保持原地待命,由南京户部代管。

直到明朝末年,黄册库壮大到 787 间的规模,遍布后湖各个岛屿,架阁 3086 座,收藏近 200 万册,达到历史峰值。

黄册是做什么用的?为什么那么重要?

朱元璋一统江山,下一步,当然是想弄清楚,全国有多少人、多少地,收税也好有个依据。

到了这节骨眼,他可能时时在想,拥有一个靠谱的前任是多么重要。如果前任规划做得好,资料保存完整,完全可以照单全收,能省不少事。

但前任留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

朱元璋先是下了一道大白话圣旨,宣布上线 " 户帖制 ",做一下人口普查。

洪武十四年,由 " 户帖 " 提档升级而来的 " 黄册 " 正式上线。

有人认为,它的封面是黄色的,所以叫黄册。其实不然。

黄册的 " 黄 ",指的是 " 黄口 ",代指幼儿,人们常说的 " 黄口小儿 " 就是这个意思了。孩子一出生,就要 " 上户口 "。所以," 黄 " 也就演化出了人口的意思,成为户籍的代称。

和户帖相比,黄册对户籍信息、产业记载更详细。人口增减、财产变化、买卖明细,都记录在案,还能体现变化。想改一个数字?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你能把账做平了。

南京后湖黄册库,几乎陪伴大明走过了完完整整的 " 一生 "。

△玄武湖上的展览馆

这么一个庞大的实体数据库,是怎么消失的?

1644 年,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纵跨近 300 年的巨制《大明王朝》宣告全剧终。其实,这也是黄册库命运的终点。

很快,清军南下。南明小朝廷连喘息的功夫都没有,哪里还顾得上黄册。

黄册库撤去封锁,大批士兵涌入,以暴力分拣的手法,把这些精致的籍册运走。

他们要做什么?万万没想到,竟然是——锤锤结实做铠甲,搓成棉纸条做火药捻 ……

清军进入南京,第一时间控制黄册库。他们原本指望接管一批重要档案。一清点却发现,这几乎是一堆废纸,毫无价值。

于是,曾经举国之力打造的黄册,被论斤变卖。昔日不轻易示人的国家重典,被摊在大街上叫卖。

桐城人方文见了,忍痛写下:" 数年不到三山街,今春偶倒多感怀。"

曾经,朱元璋亲自主持设计、重磅打造的黄册,怎么会变成街头论斤卖的废品?

原来,到了明中晚期,黄册的日常更新、维护机制早就瘫痪了。黄册库,只是维持着表面的虚假繁荣。

直到明朝灭亡,秘密再也藏不住了。

什么秘密?简单地说,就是作业数据造假,作业本粗制劣造。

对各地上交的黄册,朝廷要求走高端定制路线。统一厚实的棉纸,用棉线穿起来,装订成册。要用到糨糊,得加点明矾、花椒,防虫蛀。黄色的封面,要用天然染料黄檗汁染,也有防蛀效果。

地方大户为了偷税漏税,逃避徭役,想尽办法数据造假。为了销毁作弊证据,造黄册的时候,就在糨糊里加甘蔗汁、蜜水。要不了几年,虫子就帮忙把数据 " 初始化 " 了。

到了明末,黄册质量更是失控。有抄作业、糊作业的,还有超前完成作业的。

某个府县,崇祯十五年交的作业,居然和洪武年间的一模一样。

更厉害的,连 " 崇祯二十四年 " 的作业,都提前做完了。他们大概没想到,崇祯只到十七年,就草草下课了。

堂堂黄册库,每次收作业,难道没有校对人员吗?有,是来自南京国子监的实习生。

起初,每逢十年一次的大造之年,国子监一千多号学生,几乎倾巢而出,得忙三个月才收工。

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对照前后数据,做加减验算,找差错。

如果拍一部纪录片,《我在后湖查黄册》,画面会像度假一样优雅吗?那你想多了。

湖上湿气重、蚊虫多,夏天热、冬天冷。白天封闭式作业,晚上不许点灯。不发工资,也不算进实习经历。

后来,实习生越来越少,大家都找各种理由推脱。但工作量还在那里,只多不少。于是,工作效率无限降低,工作周期被无限拉长。

其实,黄册库不仅不给实习生发工资,而且,就连它自己的营生也很艰难。它没有单独的经费,日常开销要靠着业务相关的部门,吃百家饭。

正德年间,黄册库官员想到一条营收之路:罚款。黄册被校对出差错,就要处罚当地主管部门。

这笔钱,经手官吏当然不会自掏腰包,而是摊派给了基层百姓,还要层层加码,从中牟利。腐败由此滋长。

到了明中晚期,黄册制度濒临崩溃。这只是整个儿大明病入膏肓的症状之一。就像《红楼梦》里写的大家族一样,没落,往往从内部腐败开始 ……

黄册库的兴衰,像极了大明王朝的晴雨表。

文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刘静妍 张然

图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赵杰

(本文参考:《显微镜下的大明》 马伯庸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部分资料来自玄武湖公园管理处)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