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子璇 文 / 摄)" 王会长,我们家地里西瓜已经摘好了,正在装车,几分钟就到。"6 月 11 日一早,天刚微微亮,在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马厂街道三联村,瓜农王胜涛头上挂着条湿毛巾,一边用耳朵夹着手机打电话,一边马不停蹄地搬西瓜。百十号小贩在西瓜批发点排队等候。
△排队等候的商贩
凌晨 4 点多,瓜农摘瓜,小贩排队等瓜
" 你们 6 家的瓜是给杭州的,一起来装车给人家先走。" 王从书今年 73 岁,是南马厂西瓜协会会长,看到现代快报记者后,他在远处挥着手就继续忙活了,黝黑的皮肤,高高瘦瘦的身材,还有他标志的笑容,在晨光的映衬下,精气神十足。王从书说,每年最忙的时候就是夏天第一茬瓜熟的时候,凌晨 4 点多就有百十号小贩在等瓜,一天能有近 200 家商铺前来批发。
△瓜农搬运西瓜给商贩
看到王从书忙得停不下来,记者坐上了他的三轮车,跟着他一起去西瓜地。通往大棚的小路非常安静,偶有几声狗吠声,瓜农大都在大棚里忙活着。王从书说,南马厂有 200 多个瓜农,种植面积有 2 万亩,今年西瓜产量目前是一亿四千万斤,数量较去年增加了一倍,看到西瓜都被抢购一空,心里很是高兴。虽然受疫情影响,价格有所下降,但是依旧供不应求,远至无锡、浙江、上海等地的大型商超里,都有南马厂的西瓜,至于为什么那么好吃,王从书说是他们的棚子不一般,种植也有 " 秘方 "。
△外地赶来收瓜的货车
" 要是没有王会长,我们不会有现在那么好的生活,我们只需要把瓜种好,其他一切都由会长安排好。" 王胜涛是第一批加入西瓜协会的成员,他说现在有车有房的美好生活得益于这个西瓜协会,收入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妻子在一旁摘着毛豆,他和妻子承包了 30 多亩地,忙的时候就雇人来帮忙,现在就等着第二茬瓜熟。王胜涛表示,这个大棚是他们一家的生计。
一辆自行车跑出来的销路,大街小巷吆喝着南马厂西瓜
" 背后吃了很多苦,也从来没跟人说过,既然带领大家种瓜,就得让他们富起来。" 早些时候,王从书天没亮就骑着一辆自行车出去,天黑才回来,在西瓜上市前,他就一家家上门,销路也是一辆自行车跑出来的。对于外地的客户,他就坐大巴跟一家家去谈合作。他还做了网站,设置了南马厂的电话彩铃,把宣传语录制在南马厂人的电话里,又印制统一塑料袋,对于品质要求高的客户,还定制了纸盒装。
" 老王卖瓜,谁见都夸。" 从涟水赶来购置种子学习技术的姜建告诉记者,这句话都成了他们西瓜行业的顺口溜了,听到这话,王从书低头一笑。姜建说他愿意来南马厂购买,不仅是因为瓜甜,最重要的是王会长靠谱,遇到不好卖的时候,王从书还会想办法帮他们都销掉,这次他还带了亲戚一同前来学习。
2005 年,王从书在跟原南马厂乡商量后,决定注册 " 南马厂西瓜 " 商标,并请淮安市农科院专家传授西瓜种植技术,种出的 "8424" 西瓜个个饱满香甜。夏天走在淮安的大街小巷,总能听到一样的吆喝词 " 南马厂西瓜,甜呐,好吃呐。" 王从书告诉记者,现在每天都能卖出 20 余万斤,瓜农家家盖起了楼房、开上了小轿车,大多数人在城里都买了房。
贷款给瓜农建大棚,带领瓜农致富
" 我先经商富起来了,就想带领家乡人一起致富。" 王从书是一名党员,在得到乡政府领导支持后,成立了西瓜协会,当时只有几户人家参与进来,因为前期需要投入资金用来建设大棚等。看到村民陷入难题,王从书作为担保人自己去找了银行进行贷款,在第一次西瓜成熟后,村民就都还上了贷款。
△捐赠书
△疫情捐献的瓜农
据了解,疫情期间,王从书带领家庭每位成员都捐了款,瓜农们也纷纷跟随,整个西瓜协会捐赠了近 15 万元。王从书表示,国家在自己需要的时候提供了很多政策以及资金方面的支持,现在是该回报贡献自己力量的时候了。除此之外,王从书还给捐款的瓜农每人印制了一份证书,他说要让他们知道钱捐到哪里了,更有自豪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