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赵彤 见习记者 杜雪迎 记者 徐红艳)基坑水是施工工地挖地基时冒出的地下水,水中含有大量铁离子,通过雨水管网直接排入河道,氨氮浓度远超河水自净承载力,降雨期间水量剧增,往往造成河道水体观感发黄且水体氨氮超标,而在过去,基坑水基本都是直排河道。6 月 16 日,现代快报记者获悉,南京市近日召开了排水执法监管现场观摩推进会,建邺区向全市展示了南京首个在建工地基坑水预处理现场,并演示了排水智慧监管系统的应用。
河道水体发黄发红,问题竟出在工地
" 前一段时间,有市民拨打 12345 热线反映,河道水体有时会发黄发红,怀疑遭到污染。" 建邺区水务局局长张明浩介绍,氨氮指标是判定水质的第一标准,根据市民反映,生态环境和水务部门对河道水质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施工基坑水直接排放,是造成水体变色的原因。
据统计,南京市仅建邺区共有涉及排水的在建工地就有 28 家,而部分大型建设项目降水期间每天直排基坑污水超 1 万吨,基坑水对河流水体造成的污染,一度成为该区水质提升工作的瓶颈。
" 基坑水氨氮普遍超标,超标率达 80% 以上。地表 V 类水氨氮含量为 2 毫克 / 升,而基坑水中氨氮含量高达 6-10 毫克 / 升,超标 2-4 倍。而河西地区在降水期间每天排放的基坑水可超 1 万吨,过去基坑水一直是直排,对河道水质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 张明浩介绍。
找 " 名医 " 对症下药,三道净化让污水变清
" 病根 " 找到了,该怎么治病?今年 1 月,建邺区生态环境和水务部门拜访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并多次邀请知名治水专家来 " 听诊把脉 ",最终确定了通过强氧化工艺处理,剥离铁离子,沉淀并大量消解氨氮,使处理后的基坑水稳定达标的 " 建邺方案 "。
记者在兴隆大街附近的 G68 地块施工工地看到,工地基坑水蓄水池上方有一个泵机,它先将基坑水抽出,输入到旁边一个约 2 米高的罐内。这样的罐体一共 3 个,分别对基坑水进行三道净化,直到最后检测水质达标后排放。
" 这三道净化处理剥离了铁离子,可以将基坑水中氨氮浓度降至到地表水 V 类水质标准,铁离子浓度达到地下水Ⅳ类标准(铁离子 ≤2.0mg/L)。" 建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现场拿透明塑料瓶对未处理和处理后的基坑水采样检测,未处理的基坑水是颜色发黄的浑浊泥水,而处理后的则是清澈透明,两者差别肉眼可见。
建邺区每天净化约 2 万立方米基坑水,水环境提升显著
然而基坑水预处理工艺复杂难度高、花费大,如何打消企业的质疑进行安装又成了难题。" 当时我们就是点对点的约谈,上门服务,嘴皮磨破也要完成基坑水预处理系统的推进。" 建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说。
除了不断向排水工地宣贯达标排放理念外,建邺区还根据国有企业、地铁等重大项目、民营企业特点,分类施策、梯次推进,形成了 " 国有企业作表率、重大项目强引领、民营企业不掉队 " 的工作推进格局,并在全国范围内招募了 11 家环保机构,分别对在建工地基坑水进行处理,最后取效果最好的一家,在全区进行施工,这一做法也获得了企业的认可。
" 建邺方案 " 的顺利推进,也创造出了水环境整治提升的 " 新区速度 "。根据全市水质情况通报,建邺区南河断面、内河及泵站前池等 14 个点位未达 V 类水标准,而 4 月就迅速下降到仅有 2 条。位于河西南部地区的沙洲西河在 3 月份水质监测中的氨氮平均值为 2.01,5 月份则降低到 0.84。
截至目前,建邺区涉及基坑水排放的 28 家工地中,已有 13 家实现基坑水预处理或排污纳管(9 家工地已安装预处理设施),预计 6 月底前,将完成现有排水工地的基坑水预处理工作,每天约 2 万立方米的基坑水从 " 问题水 " 转化为 " 清洁水 "。下一步,基坑水处理还将向全市工地推广。
(通讯员供图 编辑 苏湘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