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06-16
南京老城南“孕育”又一处网红打卡地,小西湖历史风貌区改造进行中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现代快报讯 老城南是南京的根。你知道,除了老门东、熙南里,还有什么好逛的去处?小西湖片区(即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正在改造中,原本老旧斑驳的街巷和房屋,颜值正在悄然提升。今年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前,上百位专家学者来此探访、调研,聚焦这处 " 升级版 " 的历史风貌区改造。

未来,这里不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老城南民居、老街巷肌理,还有与原住民 " 共生 " 的烟火气。

这里一眼看尽六百年," 空中阁楼 " 建在 600 年前遗址上

小西湖片区(即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位于秦淮区老城南东部,是南京 22 个历史风貌区之一。这个片区绕不开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那就是沈万三。历史上,这个片区基本都属于沈万三的产业,除了堆草巷,还有附近的箍桶巷、木匠营。

" 这个片区有两处文保单位,分别是沈万三故居楠木大厅和傅尧成故居,同时还有 7 处历史建筑。"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董亦楠自 2015 年起持续参与小西湖片区保护与再生规划,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里跟老门东的情况不太一样,历史建筑和文保单位不太多," 但是整个片区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城市风貌和街巷肌理。"

清水砖墙、条石台阶、木结构的房屋 …… 梅雨天,走进马道街旁的一处小院,眼前的房屋,氤氲着老城南的味道。

一处 " 空中阁楼 " 吸引了现代快报记者的目光。从正面看,顺着青石板铺成的台阶往上,是一段深棕色钢楼梯。再往上走,轩廊被木屋架高高挑起,又被玻璃扶手 " 围住 "。房屋西侧,是一段青砖垒砌的墙。从东侧向下看,另有玄机:一排排粗壮的方形水泥柱将房屋高高 " 挑起 ",旁边则围绕着一段段低矮的砖结构地垄墙遗址。

" 东南大学教授沈旸通过文献查询,对比《金陵玄观志》《儒林外史》的记载,推断它是永乐敕赐的‘三官堂’。" 小西湖地块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范宁介绍。于是,施工方紧急调整方案,把遗址挖出来之后,在这上面做了一个保护设施。将来,既可以展示遗址,又能举行一些文化活动。

" 可以说,这个房子的出现和遗址的保护,是重新发现了南京城南的一些脉络,并展现出来。" 沈旸介绍,设计上,特别考虑了遗址保护和现代建筑之间的关系," 房屋西面的墙,也是保留下来的,屋顶正好把这片墙全部罩住。"

留住城南老味道,青砖白墙、街巷肌理都还在

老城南是无数老南京人的童年记忆。但是,经历了自然与岁月的洗礼,小西湖成为了一个与现代城市发展格格不入的老旧棚户区,房屋年久失修、布局混乱、居住拥挤。如何既留住城南老味道,又改善这里的环境,是这次改造面临的巨大挑战。

" 老城南传统建筑青砖灰瓦,通常不超过三个开间,马头墙没有那么多,出檐普遍较小。" 说起老城南的建筑特色,董亦楠如数家珍,他说,小西湖片区有一部分历史建筑是严格按照传统做法进行修缮的, " 但是,这个片区的建筑本来就是有不同年代相叠加的,这也是它的特色。因此,具体到一些新建建筑的做法,反而可以稍微灵活一点,体现时代特征。"

马道街 29 号,一处已经出落得格外显眼的临街咖啡屋。这里还没开业,就已经成了网红打卡地。

这是一栋两层的小阁楼,它坐落在车水马龙的路边,没有庭院深深,只在闹中取静。

绕过一方小小的庭院,走进房屋,大理石的地面和瓷砖的吧台整修一新,初具一间咖啡馆的规模。吧台边,彩色玻璃的窗格后面,藏着一段狭窄的楼梯,可以通往阁楼。这个楼梯很别致,它保留了原本红漆斑驳的木楼梯,又悬空 " 外罩 " 了一层玻璃台阶,兼具历史感与时尚气息。

" 房子的屋架没有变,用钢梁挑木梁,加以固定和支撑。" 范宁介绍,这里的房主是一位老奶奶,现在房屋的产权还是属于她。我们以租赁的方式进行改造使用。刚开始改造的时候,老奶奶很不放心,花了 5000 元在隔壁租了房子,还经常回来看看。现在看到改造结果,她很满意。

范宁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将这里打造成咖啡店,是早在改造前就确定的," 房子很吃香,早就租出去了。除了房屋建筑的美之外,更多的,还有一份情感在里面,有很多故事。"

不仅房屋保留着城南老味道,小西湖片区还传承了街巷肌理。" 现存的有 7 条是保持了明清街巷的肌理,像堆草巷、大油坊巷、马道街、西湖里等。" 董亦楠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传统的街巷当时都非常狭窄,只有一米或者半米,已经不符合现在的需求。" 历史街区也要考虑消防、货物运输的问题,所以规划中保持了原来街巷的走势,在宽度上略微进行拓宽。"

与原住民 " 共生 ",老城南的烟火气未散

" 如果说老门东的改造是 2.0 版,那么小西湖片区未来的品质会是 3.0 版。" 南京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不仅保留了老建筑,还保留了一半的原住民。未来,逛完老门东,再走进小西湖历史风貌区,你会感受到满满的老城南市井生活气息。

片区中部,有一处 " 共享院落 "。隔着镂空的砖墙和篱笆,可以看到院子里花团锦簇,布置得清新雅致。范宁介绍,这个院子将近 100 平方米,是属于居民的私产,原来是一个后杂院,但它地处整个小西湖片区的公共开放空间。经过商量,居民同意将这个院落打开,打造成一个共享院落,这样,整个小西湖片区的居民能有一个休息、活动的空间。院子里是一处 1937 年的老屋,保留了很多历史信息,比如水磨石的地。

共享院落附近,还有一处共生院,由两进房屋组成。" 这里的两户居民不搬迁,他们七八十岁,故土难离。他们会和我们在一个屋檐下,共享院落,共享堂屋,做‘好邻居’。" 范宁介绍,院子的后半部分会改造成工作室,作为整个小西湖片区设计规划师的工作室。至于住户居住的部分,他们自己出一部分钱,由建设单位帮他们改造,并且增加一定的隔断。两户目前已暂时搬走,计划四个月改造完成后,再回来。

" 这个地方居民的密度比较高,户籍数有 1390 户,目前原住民保留了一半。" 董亦楠表示,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是规划和征收同步展开工作的,把居民搬迁的意愿先摸了一个底,然后以院落和栋为单位,居民自愿进行搬迁。" 除了征收的,反租的,不愿意搬走的还可以申请平移安置房。"

董亦楠介绍,以前有一栋三层老公房,居民全都自愿迁走了之后,他们就把公房进行了改造,变成了一套一套的 40 到 60 平方米的住房," 未来,这个地块里有一些不愿意离开但他的房子又很差的居民,可以申请平移安置,到这里来住。"

△还有一处正在复建中的翔鸾坊

未来这里既宜居又好逛,丰富业态将激发无限可能

目前,小西湖片区还有大片房屋正在改造中。未来,你可以在茶空间美美地喝上一杯,去创意空间开开脑洞,然后再去 24 小时书店挑选一本心仪的好书。逛上一天还不够的话,你可以住在文艺气息满满的民宿里。

这里即将诞生的 24 小时书店,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民居。" 当时主材用的是城墙砖,很多都是带有铭文的。" 范宁介绍,房子已经收购回来了,正在改造中,未来可能会考虑把具有特殊铭文的城墙砖保留下来,进行展示。

" 我们是以小尺度、渐进式的方式在做保护和再生的工作,腾出来一个院子就改造一个院子,加入一些公共设施和商业业态,来激活整个片区。" 董亦楠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未来,这里会呈现出有公共服务、有商业,也有原住民的丰富业态。

不仅好逛,这里的原住民也将享受到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现在我们主要在做基础设施,设置了一个地下综合管廊,所有的给排水、电、网络、煤气全部设置在管廊,也方便整修,已经基本上做完了。后面我们还会对街巷进行一个铺装整理。" 停车难一直是该片区的痛点,董亦楠表示,这个也在规划中提出了设想," 我们想把小西湖小学的运动场下挖,做一个地下停车场,上面再回填为运动场,但这可能是一个远期的事情。"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 记者 胡玉梅 张然 刘静妍 / 文 吉星 / 摄

相关标签

西湖 网红 南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