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路上陶花开之荷花
花语故事:李文进工作了 31 年的校园里有个爱莲池,每年夏日,亭亭荷碧诉说着竹中人乐于奉献的品性。倡导敬慧文化和办学理念的李文进,正如这满池盛开的荷花,高雅而正直。
△李文进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钱璐 记者 戴明夷)南京晓庄学院(原南京晓庄师范学校 ) 86 级普通师范专业校友李文进,自毕业后回到家乡南京市六合竹程初级中学教书至今。他孜孜不倦地扎根在乡村教育已经 31 年,曾教出过 4 个北大清华杰出校友,也为了 " 让每个孩子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 " 而默默坚守着教育的底线。李文进说:" 乡村老师就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从普通的美术、体育、生物、政治等学科任课老师到班主任、教务处、教科室主任、九年级组长、执行校长 …… 无论角色如何变化,在他内心深处,有个永远不变的身份就是晓庄学院的 " 陶子 "。
用心用爱续写晓庄师范风骨
李文进所在的乡村中学内,有一面校友风采墙格外引人注目。历届毕业学生里,有多名校友考取重点大学,其中清华大学 4 人,北京大学 1 人。曾教过他们中 4 位的李文进表示:" 在晓庄读书期间我接受了全面的教育,晓庄学风和育人理念一直影响着我。" 许多学生心目中严谨、一丝不苟的李校长,很大程度上受晓庄读书期间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曹恩尧影响很大。" 晓庄读书期间,学生们每天早晨都要出操,记得曹老师三年如一日,早晨 6:30 就已经从家里坐着公交车出现在我们面前。不知不觉中,我们想偷懒、睡懒觉的小心思都不见了。我也从曹老师身上学到了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学校杰出校友墙
李文进自履新竹程初级中学执行校长以来,他提出了敬己、敬人、敬事、养慧四大内涵的 " 敬慧文化 ",意在培育恪敬修己、诚敬待人、慎敬处事、涵养智慧的师生。谈及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心得,李文进表示:" 教育要有智慧,老师要智慧地教学。" 说到这,他又提起晓庄读书期间对自己影响至深的化学老师白耀庚," 记得白老师是全国劳动模范,他不仅会教书,还为学校编写教材、研究教育教学等。白老师特别擅长设立知识情境,让我们在体验中学化学。他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担当和情怀更是令人难以忘怀。记得我们不好好学习时,白老师总是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吃人民的饭,就要好好学习,回报人民。’他一直教导我们‘心中要有国家’。" 和李文进一样,这所学校 20 多名教师中 90% 毕业于南京晓庄学院。 "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 的默默奉献精神,成了这批 " 陶子 " 们的座右铭,他们用行动诠释着 " 省身、爱生、精业、创新 " 的优良教风。在李文进等 " 陶子 " 们的努力下,这所乡村初中成为了区、市模范学校并获得江苏省现代化示范初中等荣誉。
用行知精神深耕乡村教育
乡村学校,由于各种原因,流生问题总是存在。为了不让一个孩子辍学,一次次家访,与孩子、家长促膝谈心成为李文进和他的团队老师们教课之余的重要工作。有时候为了让一个孩子重返教室,李文进和老师们要上门家访 10 余次。
李文进曾用笔名 " 静静地执着 " 写下了《转身,我抹去欲滴的眼泪》,这篇博文感动了数人。
孩子的头发略有蓬乱,脚上穿着一双运动鞋,脚趾头裸露在外,没穿袜子,这是一双鞋底和鞋面即将脱离的鞋子。孩子瘦小孱弱的身体站在我面前,两手使劲搓着衣角,流露出丝丝怯意,我都看在眼里,一股酸楚从我的内心深处向外不断扩散开去,我的心在这依然冰冷的秋晨摇曳。
我问他:‘你家里有几个人,他们怎样?’‘有四个人,爸爸在街上的开发区做工,身体不好。妈妈一直生病,奶奶眼睛看不见。’孩子的眼眶有些湿润。
" 哪你每天的午饭怎么办?" 我接着问," 爸爸买一棵包菜,我吃两天。奶奶眼睛看不见,她摸着黑把电饭煲插好,我放学回去就烧菜。" 孩子湿润的眼眶中透着点倔强。
" 有荤菜吗?" 我很惊讶,他说 " 有时候,爸爸会带一点,但很少!"
" 你还有鞋子吗?"" 还有一双,洗了。" 孩子的声音很小。
" 走,老师带你先买双鞋。" 我强忍着欲落的泪,紧紧拉住他的手。看着他穿着那双已裹不住脚的鞋子,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趁他没注意,我赶紧背过脸悄然拭去。
半道上才发觉车胎没气了,于是下车推行。孩子见了,也下车推行,我为孩子的懂事心疼。可那双鞋与其说是穿在脚上,不如说是用脚趾头夹住鞋帮在一步一步滑行。于是我对孩子说:" 上车吧,我的车还可以骑。" 他先是不肯,被我硬拽上了车。
我为他买好了新的鞋袜,那双已算不上鞋的鞋被我使劲地丢进垃圾桶。那一刻,我真的期望他能通过自身的勤奋与努力,就像扔掉这双不能再穿的鞋子一样将贫困、自卑、与怯懦扔进垃圾堆 ……
再后来呀,我的妻子也融入了其中,我们一起帮扶了这个孩子。现在这个孩子已长大成人,走上了工作岗位,开始了他美好的人生。"
这是李文进当班主任时发生的一个真实故事,这也是他和学校 " 陶子 " 们与学生之间发生的诸多真实往事之一。正是一次次将心比心的反复沟通、执着与关爱,使得竹程初中近年来无一流生,学校的办学质量稳居区前列。" 我们都来自农村,在行知精神的支持下,我们希望通过自己行动,致力于乡村教育生根、开花、结果。 我们的心愿是让乡村孩子们通过接受教育改变自己,让他们插上腾飞的翅膀。" 简单而朴实的话语中,透露出的是李文进和陶子们一直不变的教育理想。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