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日晚间,山东理工大学通过官方微博发布称:近日,陈春秀通过媒体表达了重新到高校就读的意愿。山东理工大学对此高度重视,主动与其进行沟通,了解诉求。将积极协调,努力帮助其实现愿望。山东省教育厅随后也表示正积极协调。而此前,该校曾表示 " 无此先例 "。公众看见了这个积极变化。
众所周知,陈春秀是 " 农家女被冒名顶替上大学 " 事件受害者。陈春秀希望到高校就读,堪称 " 旧事件 " 衍生出来的 " 新事件 "。若能把这一 " 新事件 " 处理好,不仅关切了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也在某种意义上创下一个纪录:从无此先例,到开此先例。
大学之大,当为大师之大,亦当为公平正义之 " 大 "。正面回应受害者诉求,提出 " 路径帮助 ",是为呵护公平正义所做出的实事。陈春秀本身就该是山东理工的学生,对每一个通过正当渠道获得入学资格的学子,高校都应敞开母亲般的胸怀。自己的 " 娃 " 被恶人毁掉前程,造成终身难以弥补的缺憾,每一个高校都应该愤怒、疼惜不已,并且为之尽到应尽的义务。
允许这位无辜被伤害的女子 " 久别重逢 ",既不会有损规则,也不会有损高校师生的利益。但的确是前所未有的安排。毕竟过去没有哪个高校这么办过,没有人能为山东理工提供 " 经验 "。但有关事务并非无可理顺的乱麻。何况,当初负有审核不严责任的高校针对 " 重新就读 " 诉求表示诚意和善意,并且拿出行动,也是自我纠错——包括打消 " 无此先例 " 的漠然。高校理应更为主动地创造条件,消除障碍,推动此事向好发展。
从技术上而言,当年,陈春秀的确没有 " 如约 " 去山东理工报到。但这并非陈春秀自我放弃 " 报到权 "。原因很简单,是那些见不得人的人背后使坏,令其 " 报到权 " 和 " 就学权 " 被空置。陈春秀提出重新就读,并没有法理和技术障碍——如果有,那么民意希望有关方面做出改变,以人性化处置之策,去慰藉陈春秀们伤痕累累的心。
追溯这些年来的类似事件,明确提出想重新上学的大有人在,但可惜我们没发现有愿望实现的例子。被冒名顶替者王娜娜也只是时隔 14 年之后重新参加了一次高考而已。这样的现实,无疑更添当事人和公众的痛感。失去的时间无可追回,但失去的权利呢?人们普遍希望可以 " 追回 "。
陈春秀 " 再读 " 之愿,看上去是纠结于过往,其实是在发出尊严之声:小人物的命运也不容被操作。每一个个体对于权利的维护,都值得尊重。
希望陈春秀如愿以偿。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
(编辑 王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