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3000 年前,打着 " 补丁 " 的陶角把鼎;2200 多年前,雕刻精致的铜匜鼎;1600 年前,长 " 耳朵 " 的存钱罐;1000 多年前,印着 " 官 " 字的古砖瓦;900 多年前,透亮的水晶 …… 南京的地下,每一锹下去,真真正正的都是 " 宝 "!
△ 展览现场
6 月 24 日,《城市记忆拾贝——南京考古 2019 年度精品文物展》在六朝博物馆正式开展。现场,200 多件精品文物,都是南京考古研究院从去年开展的考古发掘项目中,精心遴选出来的。它们的年代,上起春秋下至明清,时间跨度长达 3000 年,向公众呈现了不同时期,南京人的 " 十二时辰 "。
3000 年前,这把陶鼎见证南京人的烟水气
南京城的烟火气,从哪里开始升起?展览给你答案:中华门外西街。
红土烧制的陶饼、陶罐、陶盆、陶鬲、陶角把鼎 …… 它们是本场展览年龄最大的,距今 3000 年。细细看,它们的身上,都有浓浓的烟火气。
△ 陶角把鼎
最有生活气息的当属陶角把鼎。它用考古修复的方式修复而成,身上有白石膏,裂开的缝打着 " 补丁 ",但这并不影响它的观瞻。它的腹部和底部呈灰黑色,这是 3000 年前,人们用它来煮食物,长期烟熏火燎留下的痕迹。边缘翘起的把角增添了陶鼎的美观,让它看起来竟有几分萌萌哒的感觉。
△ 黑釉瓷炉、瓷罐
这些生活气息满满的陶器,都出土于中华门外的西街遗址。2017 年,南京市政府为提升城南整体风貌,启动 " 西街地块 " 的建设开发工作。同年,南京市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进驻,对这个地块进行考古发掘。在这里,考古人员清理出西周的环壕、东晋的大马路、宋代的房基 …… 出土陶、瓷、石、金属及骨角质地小件器物千余件,陶器、砖瓦等各类遗物标本上万件。
△ 城墙砖
△ 瓷罐
西街遗址以 " 古今叠压 " 的方式反映了南京城市的变迁,对研究南京城市起源等问题具有重要价值。这里,被认为是南京城的 " 母城 "。公元前 472 年,越王勾践令范蠡筑城于今南京中华门外,史称 " 越城 ",成为南京主城地区建城的开端。而陶角把鼎等文物的发现,把南京的建城史往前推了 500 百年。
2200 年前,这件铜匜鼎见证南京人爱收藏
2200 多年前,兵戈铁马,刀剑、弩机 …… 这些曾充满杀伤力的武器,如今锈迹斑斑。这些文物都出土于江宁区华西地块汉 -- 六朝墓地,它们彰显了墓主身份的高贵,和尚武的个性。
△ 铜匜鼎
当然,生活不是只有武力,也有收藏爱好。展厅中,一件精致的铜匜(yí)鼎,赚足了观众的注意力。它,高 19.5 厘米,口径 21 厘米,斜沿尖唇,立耳圆底,流口上扬。虽然这件鼎不大,但做工精致,通身都有纹饰,腹部装饰着窃曲纹和垂鳞纹。底部,附三蹄足,支撑着。" 这件铜匜鼎自六合区高余村北的汉代墓葬群出土。当时,一共清理了 46 座汉墓,其中,1 号墓和 5 号墓并列分布,规模相对较大,木质的棺椁结构尚存,而且质地比较好。" 南京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马涛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件精致的铜匜鼎便是 1 号墓出土的。
虽然是汉代古墓出土,但这件铜匜鼎却是春秋时期的。因为,它的器形、纹饰都具有春秋时期的特征。
为什么,汉代古墓中,会出现春秋时期的器物?马涛解释说,这说明墓主是一位收藏者,这件铜匜鼎可能是收藏来的,也有可能是家传的宝贝。
1500 年前,它们的微笑见证 " 南朝四百八十寺 "
这次展览,六朝的文物,除了充满生活气息的储蓄罐,也有一组佛教题材的泥塑佛教造像。初生的它们,拥有一张圆脸,浅浅带笑。它们的颧骨与鼻头高高隆起,如山峦,如丘陵;眼睛眉毛,如沟壑,如大川 …… 都说,"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它们便是见证者。
△ 泥塑佛教造像
建初寺、同泰寺、定林寺、瓦官寺 …… 六朝时期的南京,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佛教,一时间,寺庙多达数百座。
△ 泥塑佛教造像
这些泥塑佛教造像,是泥质红陶烧制,表面施青釉,丹凤眼,立鼻;虽然残缺不全,但特点鲜明,造型生动。" 这些泥塑佛像造像,出土于雨花台区西营村六朝佛寺建筑基址与南唐窑业遗存。目前,这处遗址发现 3 处房屋基址,据出土的佛教造像和建筑构件,参照邺城等地北朝寺院建筑遗存的布局,推测这是一座寺院的组成部分。" 马涛说,出土的带釉的佛像残件,在六朝考古中比较罕见。"
△ " 官 " 字款瓦件
有意思的是,这处考古工地,除了六朝佛寺建筑基址,还发现大量南唐窑业遗存。现场,展出的筒瓦上,都清楚地落着 " 官 " 字款识。马涛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处南唐窑业遗存包括 7 座砖砌窑体和作坊区,发现有水井、水窖及成品砖瓦、窑业废弃堆积等。迄今为止,它也是南京发现的唯一一处南唐至宋代烧制砖瓦的官窑场。
900 年前,通透水晶再现南京人精致生活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清平乐》《鹤唳华亭》…… 一系列电视剧热播,掀起了人们对宋代生活的好奇。
△ 青白瓷执壶
如果时光倒流到 900 年前,南京人是怎么生活的?这次展览,就展出了很多宋代的文物。青白瓷执壶,搭配花瓣形的白瓷盏和盏托,优雅精致。执壶脖子 " 细长 ",线条弯曲流畅,扁条形的把手链接沿口和鼓鼓的腹部。它们出土于南京市六合区钱仓村宋代砖室墓。
△ 青白瓷粉盒
在玄武区大壮观路周边区域,有一处六朝至明清墓葬群。这里出土了宋代青白瓷粉盒、 青白瓷碗、铜镜。青白瓷粉盒圆圆的小巧一只,可以放在手掌心,盒子和盖子四周有防滑的螺纹,盖顶上有凹凸的精美花纹。由此可以推测,墓主人可能是一位精致的 " 小姐姐 "。
△ 铜镜
△ 水晶饰件
除了瓷器、铜器,在宋朝,人们就已经用上了通透的水晶。出土于玄武区红山森林动物园宋代墓葬的水晶饰件,外廓是扁平的椭圆形,内孔是海棠形,外表平整光滑,晶莹剔透。它是做什么用的?可能是镇纸,也可能是挂件。在没有高精度仪器的时代,硬度这么大的水晶,人们是怎么把它打磨得这么精细的?古人的智慧,难以想象。类似的器物,在安徽、江西等地的宋墓也有出土,它纯净素雅的特点,在当时很受欢迎。
600 年,五色琉璃构件记录 " 大明风华 "
中华门外,大报恩寺遗址的考古,曾经轰动全世界。2008 年,考古专家们在大报恩寺遗址考古发现了长干寺地宫,从地宫中出土了石函、木胎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佛顶骨舍利、感应舍利、诸圣舍利等一系列国宝和佛教圣物。
△ 琉璃栱垫板
这次展览,大报恩寺遗址南区的文物精品,也悉数亮相。其中一件琉璃栱垫板,呈长方形,用红、黄、绿三色琉璃烧制。中间是门状,内为主体装饰,莲台为底,托起火焰三宝珠,周围是三色火焰纹,看起来很精致。而装饰着龙纹的琉璃滴水,虽然只是残片,还是可以看出当年的光彩夺目 …… 马涛介绍说,这些琉璃构件,都来自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宝塔。金陵大报恩寺建于明代永乐年间,规模宏大。其中,琉璃宝塔更是冠绝海内外,曾位列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太平天国时期,毁于战火。
△ 琉璃构件
马涛介绍说,2017 年至 2019 年,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南区进行了系统性挖掘,发现了当年大报恩寺的藏经殿建筑群、方丈建筑群的一部分、三藏殿建筑的一部分,以及附属排水设施、水井、围墙、道路等等," 通过考古,让明朝的大报恩寺分布,逐一‘复活’。"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 记者 刘静妍 胡玉梅 / 文 施向辉 / 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