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06-30
Who is 沈祖棻 ? 江南奇女子,当代李清照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朱自清称她 " 现代李清照 ",美学家朱光潜赞她 " 易安而后见斯人,骨秀神清自不群 ",国学大师钱仲联惜她 " 三百年来林下作,秋波临去尚销魂 ",叶嘉莹则称她的词作为 " 史家之词 ",彻底突破了传统女性词人的风格。

她是江南女儿沈祖棻,一个把家国情怀浓缩进方寸尺素的奇女子。

沈祖棻手迹

1909 年 1 月,沈祖棻出生在苏州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她的曾祖父沈炳垣是清咸丰内阁大学士、咸丰帝的老师,祖父沈守谦精于书法,与画家吴昌硕、词人朱孝臧为友。

1931 年 9 月,沈祖棻进入南京的中央大学中文系学习,当时系中名师云集,学风蔚盛。在时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汪东和词曲大家吴梅的引导下,沈祖棻开始了旧体诗词的写作。

才女出手不凡。她的习作《浣溪沙》受到了汪东的高度认可。

浣溪沙

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

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这首《浣溪沙》写于 1932 年春天。春日出游,江山秀丽依旧。但在一派美好春光中,却遥遥传来战鼓声,词人忧思难忘。战鼓声何来?1931 年,日本在东北制造 " 九 · 一八事变 ";1932 年,又在上海制造 " 一 · 二八事变 "。国家有难,身在后方的女学生敏锐地感觉到了民族危机,词作中流露出深深的忧患意识。

沈祖棻手迹

沈祖棻把忧思寄托在笔尖。就学期间,在寻访秦淮河畔的媚香楼遗址后,她写下一首《高阳台》。

高阳台

古柳迷烟,荒台掩石,徘徊重认红桥。锦壁珠帘,空怜野草萧萧。萤飞鬼唱黄昏后,想当时、灯火笙箫。剩年年,细雨香泥,燕子寻巢。

青山几点胭脂血,做千秋凄怨,一曲娇娆。家国飘零,泪痕都化寒潮。美人纨扇归何处?任桃花、开遍江皋。更伤心,朔雪胡尘,尚话前朝。

媚香楼是明末歌伎李香君的旧居。李香君歌喉圆润,丝竹琵琶、音律诗词亦无一不通,与董小宛、柳如是、寇白门等人被后世合称 " 秦淮八艳 "。明清鼎革的乱世之中,李香君表现出刚直不阿的高尚情操,其事迹被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写进传奇剧本《桃花扇》 ,后世反复传颂吟唱。

沈祖棻的这首《高阳台》感今怀古,意向高远,通篇布局技法出众,意蕴波澜起伏,留给读者巨大的审美空间。

1934 年沈祖棻中央大学学士毕业照

正如沈祖棻预感到的那样,鼙鼓动地,战争的烟火由远及近。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八月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升级,战火直逼南京。成千上万的南京居民被迫逃离避乱,沈祖棻成为这支浩荡避难队伍中的一员。她先是撤离到了皖南的屯溪,在屯溪,沈祖棻写下了四首《菩萨蛮》。

菩萨蛮

丁丑之秋,倭祸既作,南京震动。避地屯溪,遂与千帆结缡逆旅。适印唐先在,让舍以居。惊魂少定,赋兹四阕。

其一

罗在尘涴难频换,鬓云几度临风乱。何处系征车。满街烟柳斜。

危楼欹水上,杯酒愁相向。孤烛影成双,驿庭秋夜长。

在小序里,沈祖棻交代了创作背景。丁丑即指 1937 年。避难途中,沈祖棻与爱人程千帆仓促成婚。新婚夫妇没有居所,他们的老同学、在屯溪当地担任中学教师的萧印唐,把自己的宿舍让给他们暂住。

整首词,读不出新婚的喜悦,只有一位年轻女子被战火挟裹着的惊惶和愁苦。她无助地发问,什么时候战火才能消停,人们漂泊流离的生活才能结束?

一曲《菩萨蛮》,令人想到辛弃疾的 "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想到李清照的 "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 。

1938 年 2 月孙多慈为沈祖棻画像

日寇从华东进军,锋线一路向西推进,企图深入中国腹地。沈祖棻不得不离开屯溪,继续向西南避乱。

抵达祖国的大西南后,沈祖棻暂居重庆。重庆也不安宁,时有日寇的空袭,惊慌和疲惫让沈祖棻原本虚弱的身体更差了。1939 年秋,她随丈夫程千帆前往雅安养病。船行途中,她写下了一组《浣溪沙》。其中第五首,流露出浓厚的思乡之情。

浣溪沙

家近吴门饮马桥。远山如黛水如膏。妆楼零落凤皇翘。

药盏经年愁渐惯,吟笺遣病骨同销。轻寒恻恻上帘腰。

饮马桥是苏州城里的一座拱桥,因东晋名僧支遁牵马在此饮水得名。沈祖棻的家就在饮马桥附近,她在老宅大院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代。故乡犹在,但被仇寇占领,且远隔千里。乡思、病愁、国恨,各种苦闷的思绪萦绕在文字当中。

1940 年 4 月,沈祖棻因腹中生瘤前往成都动手术。不料,医院失火,她仓皇逃出,所有衣物都被烧毁。丈夫程千帆闻讯惊恐万状,当找到妻子时,两人相拥而泣。

沈祖棻手迹

旧病新病,接连不断。6 月,沈祖棻重新住院,7 月康复出院。她强打精神打理日常生活,并写下新词。

鹧鸪天

再病新愈,白匋、石斋雨邀饮,漫拈此调

乍拂尘鸾试晚妆,钿车路转趁垂杨。当筵酒盏欺新病,开箧罗衣歇旧香。

花市散,角声长。锦城丝管久凄凉。一川烟草黄梅雨,不是江南更断肠。

词前小序里提到的白匋、石斋,都是沈祖棻在南京求学期间的同学,同为江南人。逆旅羁绊,老友相见,乡愁四起。

沈祖棻用印 漂泊西南

1942 年夏,沈祖棻身体渐渐康复,和丈夫一起到成都金陵大学教书。她在开词选课时,还召集几位有才华的学生成立了诗词社,并将学生的词作结集成《风雨同声集》出版。这些词作,是战争期间颇有特色的文艺创作,在当时影响很大。

教书育人有着短暂的快乐,然而民族的苦难无一日不萦绕词人心头。异地漂泊的沈祖棻,牵挂着沦陷的国土和前线的将士。

鹧鸪天

聊借春寒掩画屏,赋愁零句久慵赓。蚕丝烛泪当时意,禅榻茶烟此日情。

花剩蜜,絮为萍。不妨风雨下帷听。却怜数尽残更漏,一枕收京梦未成。

乍暖还寒的春夜里,女词人梦到山河收复,欢欣归家。一觉醒来,却是空梦一场。失落和悲痛不言自明。

她想念故土,想念南京,记忆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凝结着惆怅。

祝英台近

雨花台,邀笛步,京国十年住。一夕胡沙,飞毂载愁去。漫怜旧贴珠钿,新裁罗绮,早都化、六街尘土。

几凝伫。北望轻命危阑,神州暗烟雾。斜日平芜,极目断归路。便教烽外相逢,覆巢残燕,更休问、画楼何处。

1945 年,抗战结束,在异乡漂泊了整整八年的沈祖棻回到了江南。1946 年,她又回到武昌与丈夫团聚。满心以为要过上太平日子的沈祖棻,被现实给了迎头一击。

1946 年沈祖棻成都留影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自重庆迁回南京,当时民生极困,但官方大肆庆祝,达官贵人沉迷于分享胜利果实,两厢形成鲜明对比。战争的风云紧接着又起。1946 年,国共内战全面爆发,文弱女词人空有垂泪对乾坤。她写下一组《浣溪沙》,表达对时局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浣溪沙(其二)

电炬流辉望里赊,升平同庆按红牙。长衢冠带走钿车。

一代庙堂新制作,六朝烟水旧豪华。干霄野哭动千家。

浣溪沙(其三)

眦裂空余泪数行,填膺孤愤欲成狂。人间无用是文章。

乱世死生何足道,汉家兴废总难忘。病帷惊起对残釭。

1947 年,38 岁的沈祖棻剖腹产下女儿。产后,她的身体越来越差,起初怎么也找不出病因,最后才发现原来剖腹时庸医将手术纱布遗留在了她腹内。

久病不愈的沈祖棻在忧愤中写下了一首《水龙吟》。

水龙吟

十年留命兵间,画楼却作离魂地。冤凝碧血,瘢萦红楼,经秋憔悴。历劫刀圭,情牵襁褓,艰难一死。叹中兴不见,藐孤谁托?知多少,凄凉意。

争信馀生至此,楚云深、问天无计。伤时倦旅,啼饥娇女,共挥酸泪。寄旅难归,家乡作客,悲辛人事。对茫茫来日,飘零药里,病何时起?

生下女儿一年多以后,沈祖棻在上海就医,才最终查明病因。又先后动了五次大小手术,将腹中磨烂的纱布、线头陆续清除。九死一生的沈祖棻元气大伤,从此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一生与病痛相随。

就在她在上海做手术时,上海解放。目睹陈毅大军进城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不犯,她激动万分。

同一年,沈祖棻的词作结集为《涉江词》出版。那些隽永的词作,仿佛是她涉江采集的一朵朵浪花。此后,她停止作词,用心从事教育工作。

沈祖棻用印 涉江词客

1975 年,在 " 文革 " 中经历诸多磨难的沈祖棻夫妇在武汉相聚,携手共度一段温馨时光。

1977 年 6 月 27 日,沈祖棻与家人自南京返回武汉,乘坐一辆三轮车回住所。不料,路上三轮车失控,瘦弱的沈祖棻被抛出车外,头部受伤,当天去世。

" 诸词皆风格高华,声韵沉咽,韦冯遗响,如在人间。一千年无此作矣 "。优美含蓄、格调高亢的词作,是她留给世界的永久的礼物。

相关标签

李清照 江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