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谷伟)7 月 5 日,国内首个隐私计算产业论坛在杭州区块链国际周期间举行。活动汇聚了 AI、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众多技术方向的机构代表与专家,聚焦 " 密码学 "" 多方安全计算 "" 数据安全 " 等重要议题,探讨在技术融合下如何重构数据价值与分享数据红利。此次论坛由算力智库联合巴比特、上海人工智能发展联盟、长三角大数据产业合作联席会议、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金融科技专委会等机构共同举办。论坛上还发布了 2020 隐私计算产业 30 强榜单。
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一些隐私泄露事件也不断发生,兼顾隐私保护和数据利用的计算方式成为企业和学界研究的重点。隐私计算,是一类数据或计算方法保持加密状态,不泄露给其他合作方的前提下,进行计算合作的技术。此前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教授何德彪曾表示:" 隐私计算方向对、路径清晰,但是场景应用还有一段时间,这个业态需要更多被关注被参与。"
论坛上,中科院金融科技中心首席科学家、教授、博导刘世平表示,现行法律体系在隐私保护方面的滞后表现在采集主体资格无法定、数据权属不清晰、数据使用无边界、行业标准不完善、管理责任不明确、执法监管不到位等多个方面。刘世平提出,要从法律、技术、管理和认知四个层面加强隐私保护力度,其中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为信息安全从预防、寻找源头等方面提供了新机遇。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院长、副教授徐葳则在演讲中提到,数据流动中存在三大痛点:数据归属、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他表示,隐私计算技术是当前实现 " 数据可用不可见 ",从而实现 " 交易数据特定使用权 " 的最现实技术解决方案。
数字资产研究院副院长、通证思维实验室发起人孟岩提出,数据的支配权和收益权尚未真正回归数据产生者本人,同时由于数据的复制成本接近于零,无权属证明导致所有权与使用权无法分离,难以定价。通过区块链技术对数据进行确权,用隐私计算对数据进行保护,都将是数据生产要素化落地的重要技术手段。
当然,区块链不代表万能,隐私计算也一样。慢雾科技创始人余弦表示 ,隔离不代表数据保护,区块链也不代表隐私保护,真正的安全目标在于资产与隐私的零泄露。
( 主办方供图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