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07-08
“苏青”十年丨“脱贫光荣户”杨大叔:我家是江苏参与援建的,我没有花一分钱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青海省海南州安多民俗文化村,是一个由江苏参与援建的易地扶贫搬迁村,位于海拔 3300 米的兴海县子科滩镇兴赛公路北侧。全村目前有 853 户共 3400 多位居民,2018 年他们就已经实现了全部脱贫摘帽。43 岁的杨宗泰大叔就是最早实现脱贫的群众之一,他还被评为了 " 脱贫光荣户 "。

△安多民俗文化村

" 我家是江苏参与援建的,我没有花一分钱 "

现代快报记者走进安多民俗文化村,首先看到的是一个漂亮宽敞的足球场,正对面是一栋全民健身中心大楼,位于两侧的产品展销中心、商业作坊、综合型大楼等各种相应的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村口还有公交站,通往村民住房的各个公路也安装了路灯。村庄远处则是一片辽阔的草原,从高处远眺,村内的居民住房整齐划一,独门独院,极具当地的文化特色。

△商业用楼

村民杨宗泰穿着民族服饰,热情地邀请记者参观他的新家。杨大叔家,有一个漂亮的小院,院子里停着一辆电动三轮车。阳台用玻璃封了顶,走进屋子就能感觉到温度有所升高,非常暖和。杨大叔介绍,房子一共 80 平方米,足足有四个房间。

△杨大叔

" 我家是江苏援建的,我没有花一分钱。" 杨大叔说,他 2017 年搬进新房子,修建房子的费用,包含了江苏补贴给他的 6 万元。搬进来前,杨大叔居住在当地一个小村子里,一共只有 25 户人家,政府来到每家每户宣传政策,让大家以自愿的原则搬进安多民俗文化村,凡是入住的都不用花钱。于是,他就和大家一起搬了过来。

" 当时我也不敢相信,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事情。" 杨大叔说,之前他住在一个仅有 40 平方米的毛坯房里,家里只有几头牛。他搬进新家之后才知道,不仅不用他花钱,村里的配套设施还很完善,还给他安排了生态管护员的工作,每个月有 1800 元的工资收入。村里每年还发放 7000 多元的生态补贴。同时他还贷款买了四十多头牛承包出去,这又是一笔收入。2018 年,经过短短一年,杨大叔就完成了脱贫,成为了 " 脱贫光荣户 ",村里还特地奖励了他一辆电动三轮车。

一面特殊的墙,记录杨大叔家的变迁

在杨大叔家的客厅,有一面特殊的墙非常引人注意。在墙上,有许多关于杨大叔一家变迁的图文信息。" 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白卡 " 显示,2015 年杨大叔家一共 5 口人,3 个为劳动力。2015 年底,家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 2394 元,属于一般贫困户。当时,给杨大叔安排的具体帮扶措施为:提供产业发展,易地搬迁,安排生态管理员的工作。

△建档立卡户明白卡

墙上还有一张 2019 年全年的收入条,上面显示,2019 年杨大叔的工资性收入为 21600 元,生态补偿金为 7361.7 元。

△杨大叔 2019 年的收入

记者发现墙上还挂着一个口袋,里面有两张职业培训合格证书,杨大叔解释说,这两张证书一张是他儿子学挖掘机拿到的,另一张是他本人学厨师拿到的。" 这些都是政府安排我们去免费学习的。"

江苏对口十年援建,海南州多方面得到改善

据了解,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西南部,地处 " 三江源 " 国家自然保护核心区,全县平均海拔 4300 米,2018 年底全县总人口 82363 人,其中藏族人口 64153 人,占总人口的 77.89%,全县农牧民 48491 人,占 58.87%。

兴海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梁宗孝介绍,安多民俗文化村项目占地约 1500 亩,原先村里的 800 多户居民们,都分散在兴海县 7 个乡镇的 48 个村落,他们之中以前有一些是无房户,没有固定居所,或者住的是危房、帐篷。由于当地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之前他们也很难享受到各种社会公共资源,去一趟医院都要好几天,打个水要几个小时,除了能够维持基本生活以外,整个家庭很难发展起来。

为了解决 "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 的问题,让贫困群众能够 "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兴海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通过整合各类资源、筹措各项资金,于 2017 年开始,打造了 " 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 " 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项目总投资约 2.1 亿元,其中江苏安排资金为 1512 万元。

△安多民俗文化村

据了解,江苏省对口援建海南州 10 年以来,共安排援建资金达 26.5 亿元,累计落实江苏援建项目 299 个,援建项目涵盖海南州城乡建设、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海南州民族体育场、共和县城北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兴海县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户住房建设、同德县人民医院、贵德县江苏大道等,这些一大批发展急需、人民群众长期盼望却又无法落地的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医疗等民生方面的项目,得以付诸实施。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钱念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