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8% 的武汉大学 2019 届本科毕业生,首选湖北特别是武汉作为就业地,首次超越广东。
3 年新增留汉大学生 109.5 万人," 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 " 提前 2 年完成。
在产业与消费不断嬗变的今天,武汉何以在中国诸多城市中一跃而出,逆转了多年来人才外流的局面?
答案是武汉这座城市满满的诚意。
人才新政释放城市善意
这一组组数据背后,是过去 3 年多来,武汉一系列人才新政显现的效果,释放了这座城市留住人的城市善意。
" 休息时间在网上申请,5 个工作日就拿到了准迁证,省去了不少来回跑路的烦恼。"27 岁的刘威是一名本科毕业生,在广州工作 4 年后,还是选择了回到武汉安家," 我不是武汉人,但在这座城市读的大学,更有熟悉感,选择回武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落户政策非常宽松。"
刘威的感受,只是 3 年来百万留汉大学生的一个缩影。
在不断调整放宽后,高等学校专科及以上毕业生,年龄不满 45 周岁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不受年龄限制),均可凭毕业证申请落户武汉。
除了可以网上办、少跑腿,武汉人才落户更是实现了 " 全员落户、全家随迁、全时办理 ",在全国多个城市争夺人才的过程中,竞争优势明显。
2019 年武汉市引才育才重大举措示意图
除此之外,武汉还推出最低年薪标准、全年巡回校招、人才安居工程、黄鹤英才计划等一些列 " 组合拳 ",为更多人留在武汉创造完善的软硬件条件。仅 2019 年一年,武汉就通过巡回校招的形式,筹集了 20 多万个大学生就业岗位,大学生就业质量和规模得到有效保障。
地铁和商业改变城市工作生活方式
除了人才政策的利好释放,长期工作、生活的体验感,也是城市能否留住人的决定性因素。
根据《2020 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家和就业地两端均在轨道站点 1 公里覆盖范围的通勤人口比重,体现了轨道线网与职住空间组织的匹配度。在 36 个主要城市中,武汉以 35% 的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重,在全国位居第二,轨道布局能更加满足通勤需求。
那么,通勤距离多远以内才能获得幸福感?《报告》给出了答案——距离小于 5 公里。因此距离小于 5 公里的通勤人口占比,也成为了衡量整个城市职住平衡和通勤幸福的指标。
城市交通示意图
在电商如此发达的今天,百货商场仍然是一个城市的活力所在,这种全景式的游荡体验,是在线上购物中无法实现的。
百货商场,可以更宽泛地理解为如今城市综合体中的商业广场,除了商品,这里更吸引人的应该是服务和生活方式体验。
城市居民靠近商业广场的距离,直接影响到工作之余,全家全龄段的生活体验感。离商业广场越近,商业业态越丰富,辐射范围内的居住者就越有可能拥有更丰富多元的生活。
城市进化造就生活新中心
人口汇聚于城市,也不断地推动着城市的生长进化。
每一座城市,对应吸引的个体成千上万;每一个个体,在一座城市中选择的空间却相对有限。
城市进化之下,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个人必须适应和选择更合适的生活空间和方式。
当下,城市之间对人口的争夺也越发激烈,城市对新进入的人口,特别是年轻人群体的最大善意,无疑是创造尽可能好的居住条件。这背后,是城市交通、商业、教育、医疗等一系列生活配套的竞争。
新消费时代,如何选择城市中当下生活更便利、未来潜力更巨大的区域,是摆在年轻菁英人群面前的选择题。
原本相对欠缺的商业,在区域后发效应之下,城市级商业配套即将集中爆发,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年轻人群提供生活栖息的新场所。
可以看出,
城市美好生活由此启程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为了生存来到城市,为了生活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
一座新城,不是一个个楼盘,更不是一座座产业大楼,还要能够承载现实人的生活。
对居住者而言,接地气才是最重要的,既要诗和远方,更要眼前的苟且。
洪山 · 万科广场效果图,可能与实际存在差异
洪山 · 万科广场效果图,可能与实际存在差异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