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大武汉,并不是吹的。
武汉总辖区面积为 8569 平方公里,这个比 " 大上海 " 的辖区面积要大,相当于八个香港、二十二个新加坡,称之为 " 大武汉 ",名副其实。
超大的辖区面积,让通勤成为一个现实难题。武汉人的勤奋程度排全国前列,清晨六点,人们就奔波在通勤路上。
刚在城市站稳脚跟的年轻人,从盘龙城、东西湖、经开区、白沙洲涌入城市中心,又在夕阳降落时踏上归家的公交、地铁。" 光是到公司,就已经筋疲力尽,忙碌一天再折腾到家,只想平躺。"
在加快建设中心城市的武汉,年轻人除了要适应高强度的工作本身,每天睁开眼就要面对通勤路上的折腾。
1、武汉平均通勤距离 8.2 公里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发布了《2020 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该报告共选取了 36 个中国主要城市,以居住地或就业地至少一端位于中心城区范围内的通勤人口作为研究对象,包含城区内部通勤、城区居住郊区就业、郊区居住城区就业、城区居住市外就业、市外居住城区就业。
报告显示,武汉作为特大城市,平均通勤距离 8.2 公里,显著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在新一线城市中也处于较低水平。
这说明,相比其他同类城市,武汉目前的房价还不算太高,不少人还有能力在公司附近区域就近安家。
但另一方面,在通勤空间半径数据上,武汉同样落后了。
通勤空间半径越大,说明城市通勤紧密联系的空间范围越大。
通勤空间半径大,如果不是日益加速的轨道交通建设,上班族还得长期忍受堵车、拥挤等公交体验带来的不适感,职场幸福指数难以提高。
2、立体交通路网缩短通勤距离
好消息是,武汉的公共交通便利度越来越高。仅以曾经的短板区域、武昌次中心——白沙洲为例。
" 以前,每天睁开眼打开地图,家门口、长江大桥全红了,一路堵到公司,心情怎么可能好得起来?" 对于安家在白沙洲的上班族来说,工作不忙按点下班的时候,想早点回家陪父母孩子吃顿晚饭都是奢想,在武汉的下班高峰期开车下班,尤其像她这样住在白沙洲的,不堵上个把小时到不了家。
而随着环线、快速路、过江大桥的修建,他们明显感受到,每天耗在路上的时间越来越短了。
2019 年 10 月 8 日,杨泗港快速通道青菱段与杨泗港长江大桥同时通车。杨泗港长江大桥北起四新大道,南接白沙洲大道,加入武汉市 " 六环二十四射多联 " 交通布局阵营,与二七长江大桥形成新的二环线。" 杨泗港大桥和快速路一通,从白沙洲到武汉三镇更加畅通了。" 柳玉说,
年内,她和邻居们翘首以盼的 5 号线就要开通。它南北向贯穿武昌全镇,从武汉火车站到南三环,是武汉轨道交通网中的重要干线。
地铁 5 号线和 11 号线、12 号线穿梭交会,共有 4 个站点密集排布。
" 也就是说,以后坐 12 号线,不用换乘就能到武汉三镇,想想都觉得太方便了!" 她说,以后等两条地铁线路开通,上班都不用开车了,从容地坐地铁,眯一会儿就到了,通勤距离和时间将进一步缩短。
3、通勤时间重新定义城市新中心
住建部的《报告》显示,36 个城市的平均通勤距离均超过 6 公里,且城市规模越大,平均通勤距离越长。而平均通勤距离越大,意味着居民的通勤成本越高,城市就更需要高效的交通系统来支撑。
立体交通时代,李嘉诚的 " 地段 " 论被赋予更多的现实意义——时间距离。
而衡量通勤效率的要素,最主要就是通勤时间。可以说,在立体交通时代,通勤时间重新定义了城市新中心。就像建成立体交通网络的白沙洲区域,以前 " 本地人说起来摇头,外地人听到了不敢去 ",如今已是三环内距离武昌核心最近的居住片区,更通过立体交通网通达三镇。
城市,从来都不是静态的,每一刻都在更新;
空间,也并非冰冷的存在,有温度有生命力;
城市托起了空间,空间组成了城市。生活于其间的人、人与人构成的社区,把空间与城市连接起来,让城市快速进化,造就更多可能、高效的生活方式。
7 月 9 日," 看见城市进化的力量 "2020 武汉城市引力沙龙暨星空音乐会,让城市阔步前行,让生活更加美好。届时,万科 · 城市之光将联合知名城市设计机构、城市主流媒体,并邀请国际一线设计事务所设计师、城市规划专家、新锐城市观察家等大咖,为武汉带来一场远见未来的城市进化盛会,与你一起,向未来进发!
( 备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