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07-18
专访马伯庸 | 这部近70万字的新书,南京是“主角”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东水关、扇骨营、夫子庙、玄武湖 …… 阔别三年,马伯庸出新书了,这次,南京成为他书中的 " 主角 ",南京人无比熟悉的众多地名,成为许多关键故事情节的 " 发生地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两京十五日》。7 月 18 日,马伯庸受南京凤凰国际书城特邀,携该书来到荔枝大剧院举办新书首发会。活动开始前,他接受了现代快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马伯庸

【谈新书】

一段仅 40 字的史书记载,是这部作品的故事原型

马伯庸的最新长篇历史小说《两京十五日》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大明洪熙元年,当朝太子朱瞻基宝船在南京秦淮河畔被炸沉,天子病危消息传来,一场横跨两京的惊天剧变令太子踏上了疯狂的极速之旅。他必须在 15 天内跑完两千两百余里路,从南京赶至北京去拯救自己,拯救大明。

△长篇历史小说《两京十五日》

这部近 70 万字的小说,故事灵感源于《明史》中一段仅 40 字的记载:" 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

太子的绝境,运河的传奇,两者轻轻碰撞,一个天然的好故事就此成型。

现代快报:小说一开场,太子的宝船就在南京的东水关码头被炸沉了,这成为后面所有故事的源头。为什么选择从这里开始?

马伯庸:故事的背景是太子从北京到南京来,他的身份跟别人不一样,需要有一个正式的入城地。我查了相关的史料,发现东水关是内外秦淮河交接的地方,坐船来的话,可以在这个地方下船,而且东水关离南京明故宫也不远,所以我觉得这个位置比较符合逻辑。南京的东水关,我前后大概去过三次,看了它的闸口结构,包括它和夫子庙、玄津桥之间的位置关系。

整部书里的故事,至少有四分之一是发生在南京的。写小说虽然是虚构,但如果能够给大家一个真实的空间感,尤其是让南京当地的朋友看到的时候很熟悉,觉得没乱写,我觉得这个也很重要。

现代快报:从东水关爆炸沉船开始,你写了近 70 万字的精彩故事。而这一切,仅仅源于《明史》的 40 个字。你是怎么发现这 40 个字并扩充成一本书的?

马伯庸:上一本书写的是《显微镜下的大明》,当时查了很多明代的资料,查完之后也花了不少钱,后来想想,就光写一本书有点亏哈哈,我说把成本摊薄一点,再写个小说吧。一个朋友告诉我,明史里有这么一段宣德登基前的故事,我觉得挺好,就赶紧去翻。虽然只有 40 个字,但作为创作者,最重要的一个能力是发现历史资料缝隙中可以创作的空间。

现代快报:从有灵感到最后创作完成花了多长时间?

马伯庸:挺长时间的,可能得有两年左右,因为写《显微镜下的大明》的时候就已经在酝酿这本书了,后来落实到笔上又是花了很长时间。

现代快报:这本书跟之前的作品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马伯庸:拿《长安十二时辰》来说吧,那本书更强调时间的感觉,而《两京十五日》讲究空间的转化,这两者的表现方式也不太一样。我不想让读者觉得又重复了一个 " 南京 24 小时 ",所以做了一个区别,书中整个大运河沿途的空间不停地在移动。

现代快报:听说书中还有一个关键角色是苏州人?

马伯庸:四人团队里的苏荆溪,是唯一一个女角色,苏州人,她原本在南京城做医生,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加入到这个团队里来了。我原来是想写三个男人的戏,但这样的话觉得还是有点过于单调。根据我对明代的研究,其实明代一些女性已经有了自己的安身立命的本事,她们不依附于男性、可以独立存在。我一直想写这么一个角色。

【谈运河】

想把大运河沿途的风貌写出来,还有不为人知的技术细节

从南京到北京,坐复兴号只需要不到 3 个半小时,飞机约两小时。如果是在明朝初期,只有 15 天时间,太子必须从南京赶回北京,他要如何完成这段旅程?如果一路还需要躲避追杀呢?为了完成这个故事,马伯庸选择让朱瞻基负伤不宜长途骑马颠簸,坐马车又太慢。最终,捕快吴定缘、小行人于谦、女医师苏荆溪和太子组成的四人小组选择了水运,也就是沿着大运河从南京出发前往北京。

△马伯庸

为此,马伯庸多次走访运河沿岸城市,将扬州、淮安等地都写进了书里。甚至,书中最为关键的女性角色苏荆溪,就是苏州人。

现代快报:您在书中提到了运河沿岸的很多城市?

马伯庸:扬州很繁华、是一个生活宜居之处,淮安是一个重要的槽船制造基地。再往北的话,到了临清、济南,又是一种商铺码头的繁忙景色。到了天津已经变成北方的气质,从天津到了北京,我觉得和以前所有其他历史小说里出现的北京都不一样,因为这个时代的北京刚刚建成,还是一片大工地,它是一个新生的北京城,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不一样。

现代快报:将故事浓缩在 15 天,还要发生在运河上,是不是很难?

马伯庸:整本书最难的地方就在于把大运河沿途的风貌写出来。而且运河里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技术细节,比如说水逆流的时候应该怎么停船、碰到高坡的时候船怎么爬坡和过坝、夏天的时候要不要借水、船里装多少东西、过关的时候需要走什么样的流程,这些大家都不知道。我希望能够把这些东西用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大家知道关于大运河更多的细节。

【谈南京】

每次来南京都非常紧张,怕被读者问倒了

这不是马伯庸第一次在书中提及南京。作为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得主,马伯庸拥有《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等众多代表作,他在作品中对江苏城市的偏爱,一直有迹可循。《显微镜下的大明》中,玄武湖就占据不小的篇幅。

新书《两京十五日》中他更是把南京设定为故事主场,因为他太喜欢这座城市了。

现代快报:通过书中的故事,可以看出,您对南京非常熟悉。

马伯庸:我最早的时候是在大二,当时放暑假闲着没事儿就自己来南京玩了。当时去了中山陵,然后在南京找了一堆好吃,当时我对南京印象很好,好吃的东西太多了。南京也是一个文化氛围很棒的城市。我很喜欢看这边的路名,一看就很舒服,能联想到历史上各种各样的名人与故事,南京的历史纵深感与维度,是其他很多城市所无法比拟的," 世界文学之都 " 实至名归。

现代快报:有什么想对南京读者说的吗?

马伯庸:我每次来南京都非常紧张,因为每次签售的时候,南京读者问的问题角度都很刁钻、很专业,都是精心准备过的。为了准备应付这些,我每次来南京之前都要做做功课,万一被问倒了,挺没面子。但也是因为这样,我跟很多南京的读者变成了朋友,而且甚至有的时候变成了我的老师,我来请教他们。《两京十五日》这本书中有很多关于南京的内容,我有专门请教南京的朋友,包括说大萝卜的含义,还有南京话怎么说。

所以对我来说,我来南京签售不是来见粉丝的,应该是见一群朋友的。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郑文静 李鸣 / 文 吉星 王曦 / 摄

( 编辑 陈海静)

相关标签

马伯庸 南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