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噫!好了!我中了!"
一场考试引发的失心疯
让范进成为不少人儿时的笑点
长大后的泪点
其实,《儒林外史》里不仅有世间百态
还是一本南京的旅游手册
33 岁那年
安徽人吴敬梓成为了一名南漂
住进了秦淮河边的 " 黄金学区房 "
南京的一草一木、风物人情
早就融入他的笔端
在新近出版的江苏文库研究编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 吴敬梓》中
作者陈美林通过大量史料
梳理、研究了《儒林外史》的地域特色
01
吴敬梓是安徽全椒人。33 岁那年,他举家搬迁到南京。终其后半生,他一直住在六朝烟水间。
旧时的金陵胜景,一定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儒林外史》中随处可见对六朝古都山山水水的描写。
登雨花台可以 " 望着城内万家烟火,那长江如一条白练,琉璃塔金碧辉煌,照人眼目 ";放眼望去,莫愁湖的湖亭," 轩窗四起,一转都是湖水围绕,微微有点熏风,吹得波纹如縠 ";至于玄武湖," 和西湖也差不多大。左边台城望见鸡鸣寺 …… 园内轩窗四起,看着湖光山色,真如仙境。"
游遍南京的吴敬梓,最爱的一定是秦淮河,30 岁那年,他在《减字木兰花》词中说:" 秦淮十里,欲买数椽常寄此 "。
他购置的秦淮水亭,位于城东南角秦淮河边,秦淮和青溪交汇处的淮青桥(今淮清桥)附近。
吴敬梓为什么选择来南京?这个答案,或许可以从《儒林外史》里找到一些踪影。
小说中,娄焕文对杜少卿说," 南京是个大都,你的才情,到那里去,或者遇着个知己,做出些事业来。"
连逃出盐商宋为富家的沈琼枝也想到 " 南京是个好地方,有多少名人在那里,我又会做几句诗,何不到南京去卖诗过日子,或者遇着些缘法出来也不可知。"
吴敬梓的初衷,或许正如他笔下的人物。在南京,他不仅结交了诗文之士,也认识了科技人才,同时因为生活坠入贫穷,他与市井小民也有了密切的交往。生活的浸染,最终都化为他笔下真真切切的南京。
02
肘子、鸭子、黄闷鱼、醉白鱼、杂脍、单鸡、白切肚子、生炒肉、京炒肉、炒肉片、煎肉圆、闷青鱼、煮鲢头,还有便碟白切肉。
明明是白纸黑字的《儒林外史》,为什么吴敬梓可以发语音?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文脉君已经脑补出吴敬梓报南京菜名,以贯口相声的节奏。
爱上一座城,一定也深爱着这座城的味道。南京有多少酒楼茶社,吴敬梓了如指掌," 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足有一百二十多里。…… 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到晚来,两边酒楼上明角灯,每条街上足有数千盏,照耀如同白日,走路人并不带灯笼。"
在书中第二十八回,三山街的酒楼出镜了。金主爸爸诸葛天申带着萧金铉,还有一个爱跟着名人蹭饭吃的季恬逸在这儿大吃了一顿。点了一份肘子,一份板鸭,一份醉白鱼。
吃完一轮还有点心,猪油饺饵、鸭子肉包烧卖、鹅油酥、软香糕,最后每人一碗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去去油腻,这一餐吃得丰盛又讲究。
吴敬梓在书中念叨最多的南京菜肴,就是鸭子," 生鬻于市谓之水晶鸭。举叉火炙皮红不焦,谓之烧鸭。涂酱于肤者,使味透,谓之酱鸭 …… 淡而旨,肥而不浓,至冬则盐渍日久,呼为板鸭 ……"
水晶鸭、烧鸭、酱鸭、板鸭,样样都是南京人的心头好。但是,鱼也不能少。书中第三十五回,提到了玄武湖," 湖内七十二只打鱼船,南京满城每早卖的都是这湖鱼 "。
要知道,明代的时候,玄武湖还是用来存放黄册的禁地,百姓不得随意出入。到了清代,湖禁开,玄武湖的鱼儿才开始游向了南京人的餐桌。
03
《儒林外史》中,全国各地所占的篇幅,江苏最多,提到南京的有 30 回。
不仅涉及南京地区的篇幅较多,刻画的南京士人、市民的形象也很多,描绘了江苏尤其是南京社会生活的浮世绘,留下一帧文字版《南都繁会图》。
夫子庙一带,是贡院所在地,素有 " 天下文枢 " 之称。附近的三山街状元境一带, 书铺林立,如世德堂、富春堂、继志斋等等。
杜少卿是《儒林外史》中主要人物之一,也是作者的化身。移家金陵之初," 走到状元境,只见书店里贴了多少新封面,内有一个写道‘《历科程墨持运》,处州马纯上、嘉兴蘧駪夫同选。’ "
仪征汤由、汤实两个纨绔子弟曾来南京参加乡试,跟随的 " 两个小子 "" 一路打从淮青桥过,那赶抢摊的摆着红红绿绿的封面 ",都是选家所选的 " 时文 "。
卖字卖文,和手工艺品一样,可以公然上市销售。由于书铺林立,刻书也容易,要由刻书者自行出资。
《儒林外史》还是一份详尽的南京梨园史料。吴敬梓笔下,南京梨园组织分布在淮青桥、水西门。
南京的戏班为数甚多,仅 " 门上和桥上 "(水西门和淮青桥)两处就多达 130 多个,淮青桥一带仅小旦就有十班之多,比如芳林班、三元班、灵和班等。
有机会,这些戏班也会聚在一起,做大型演出,杜慎卿在莫愁湖就邀约了 130 班梨园弟子演出。
04
在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吴敬梓,不知是否也被随份子、送节礼这样的俗事困扰过。但至少从小说里来看,这位南漂对南京的风俗人情是门清的。
新媳妇进门,三天之内一定要去厨房露一手,烧的菜一定是鱼,有 " 富贵有余 " 的吉祥寓意;办丧事都在南门(中华门)外进行;进行乡试的这一年,秦淮河边的河房租金要涨,租房要同时 " 付一个过房,一个押月 "。
就连小说里描写的人情往来,都极具南京特色。戏班领班鲍文卿身份不高,安庆知府向鼎之喊他从南京去安庆时,鲍文卿买了几件南京的头绳、肥皂之类的,带与衙门里各位管家。
所谓头绳,是用纱线绞成的,染成红色,可以扎辫子、包扎礼品,以示吉祥喜气。这大概就是礼轻情意重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南京还有这样的习俗。
对于有身份的人,端午节礼则是 " 一尾鲥鱼、两只烧鸭、一百个粽子、两斤洋糖,拜匣里四两银子 "。
这里的 " 洋糖 ",可不是国外进口的糖果,而是精制的白糖。在那时,白糖也是送人倍有面儿的礼物呢。
好书推荐
《江苏文库 · 研究编: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 吴敬梓》
陈美林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文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刘静妍 张然
图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赵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