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周明 文 / 摄)7 月 21 日上午,南京江宁阳山河圩堤上,今年 51 岁的邵立付手拿铁锨,和同伴开始了新一轮的圩堤巡查。一遍巡堤下来,看到水位下降,邵立付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两天水位下去一点,心也不揪着了。" 而同在江宁的牛首山河河堤上,81 岁的周读根身后跟着两个 90 后防汛新人,他们细心听着周读根讲授巡堤知识,不时弯腰查看河堤情况。
24 小时在线,他带队再上 " 防汛战场 "
△邵立付在巡堤
邵立付是土生土长的江宁人,在江宁水务集团工作。7 月 10 号前后,在得知秣陵街道东南社区的工作人员都忙着防汛抗洪时,他主动报名,带领江宁水务集团的一队人加入防汛一线,与东南社区一起合力防汛," 我是一名党员也是东南社区的居民,对这个圩堤熟悉的很。" 对于防汛抗洪,邵立付有着丰富经验," 我 1992 年参加过抗洪,那时主要工作是打木桩,装沙袋加固圩堤。" 十多天来,邵立付没离开过圩堤一步," 我们 24 小时就在这,哪也不去,上午一起出去巡查,下午和夜间就两个人一组,轮班巡查。"
△邵立付在巡堤
夏季阳山河圩堤上杂草茂盛,对防汛工作造成了阻碍,邵立付赶紧和队员对杂草进行了清理," 要抓紧割掉,不然看不到圩堤的渗漏情况会很危险。"
△邵立付(右一)和队员在吃饭
7 月 17 号前后,暴雨导致阳山河水位快速上涨,邵立付心揪在了一块,那几天他和队员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为了盯紧水位,邵立付干脆就在圩堤上铺一块铁皮,把菜放在上面,一手端米饭,一手夹菜。
在东南社区防汛值守点,铁皮房里摆放着几箱方便面和两提矿泉水,这是邵立付和队员们的补给餐," 社区会定点送盒饭来,有时没到饭点,巡查饿了我们就吃点方便面 "。说起守堤工作,邵立付眼神坚定," 我们几个人秉持的信念就是,我们在大堤在,我们一定把大堤守好了。"
△邵立付(左三)和队员们 周明 摄
东南社区副书记陈亮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东南社区负责管辖的阳山河圩堤大约六公里。邵立付带队负责三公里,社区工作人员负责另外三公里," 我们把防疫时的轮班制度也运用到了防汛工作中。"
81 岁 " 抗洪老将 " 将防汛经验倾囊相授
△周读根带领防汛人员巡堤
南京入梅以来,一个白发老人的身影常常出现在牛首山河河堤,他有时弯腰仔细观察河堤,有时又紧盯水面。
这位老人是周读根,今年 81 岁的他是前秣陵水利站站长,与水利工作打了近 40 年交道。"1991 年的抗洪场景,我至今还清晰记得,当时五库金家圩出现了外坡塌坡,我跟着抢险了二十天左右。"
周读根是一名防汛经验丰富的 " 抗洪老将 ",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当时根据不同情况,防汛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挂漏 " 是用稻草和泥捏成泥团,把出现渗漏的孔堵住;还会打木桩加固圩堤;最后一种是在背水坡挖槽,然后装沙子石子," 就像一个过滤器,这样水不会把泥土带走。"
△周读根在讲授防汛知识
而这些防汛知识和抗洪往事,周读根也一一讲给了新一代的 " 防汛人 ",7 月 13 日,周读根义务到秣陵街道殷巷社区给社区工作人员培训了防汛巡圩知识。" 要掌握水文资料,要看外河的水情。在具体的巡查过程中,要重点注意内坡上是否有渗漏,外坡有没有开裂和塌坡,最重要的是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汇报。"
△周读根带领防汛人员巡堤
除了培训防汛知识,周读根还到圩堤上现场指导,帮忙排查出防汛重点区域,许多防汛新人都跟过周读根在圩堤上巡查。今年 27 岁的杨正东刚到殷巷社区工作不久," 你看这个地方出现的‘散进’现象,就是由于大堤近水那面有细微小孔发生渗漏,然后水流到堤坝中间又汇聚成一个大孔,导致不近水的那一面堤就有水流流出来 "。这些专业的防汛知识,杨正东已经了然于心," 这些都是周师傅教给我的,我之前不了解,这一处的‘散进’也是周师傅及时发现的。"
" 只要一下雨睡觉都紧张 ",多年的工作经历让周读根对 " 雨水 " 十分敏感,也让他对这份工作有了敬畏。" 干一行爱一行,我虽然退休了,但还是很关注水利工作 "。退休后的 20 年里,周读根会没事就会来牛首山山河圩堤上转一转看一看," 习惯了,只要到夏季我到圩堤上散步时就会看一看水位和防汛情况。"
△周读根在讲授防汛知识
在周读根眼里,防汛工作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一点马虎不得," 无论是曾作为一名水利站长还是作为一名党员,我都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和义务,现在做的这些不算什么。"
(图片由受访者和殷巷社区供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