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子璇 通讯员 王元元)83 张纸订为一本、胶水涂抹板擦、擦拭线条模板、8 把刀具裁切 …… 制作 " 十八翻 " 需 43 道工序,每个动作都需重复 83 遍,魏洪涛老人操作起来如行云流水。魏洪涛是淮安市级非遗项目 " 十八翻 " 的代表性传承人,46 年来他就忙了这一件事,这 18 个花色在他手上活了起来,本是为了维持生计,却让他意外脱贫致富,年入达 20 万元。
△ 魏洪涛
祖上传下来的手艺,从小就发自内心的喜欢
△ 魏洪涛展示十八翻
魏洪涛从小好学,凡事就想探个究竟。他听父亲说," 十八翻 " 这项祖传的手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小时候,父亲在一旁做,魏洪涛就在一边看着学,父亲走到哪,他的视线就跟到哪。魏洪涛说,不知道是什么魔力,一看到这可以来回变换的花,就觉得身心愉悦。小小的纸花甩开可以变换 18 种花色,故将其称作 " 十八翻 "。
7 月 23 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了魏洪涛老人的家中,他头发花白却丝毫不掩精气神。" 你随便摆弄,都是不一样的花色,不用担心弄坏,什么方向都能旋转,实在有趣。" 他拿出自己的作品向记者展示。
△ 陪伴他 46 年的部分工具
制作 " 十八翻 " 的工具摆了一桌。拿起几把刀具时,魏洪涛尤为小心,他说这些刀具是上世纪 70 年代年请铁匠打造的,是独一无二的宝贝,是陪了他 50 年的老朋友。这些年虽然坏了不少把,但舍不得扔掉,拿到铺子里再修整加固,继续使用,用着才觉得安心。
凌晨 3 点来了灵感就起床试验
" 他不分昼夜地做,只要想不出来,他就整宿不睡觉,凌晨 3 点还起来试验,失败了再继续想,直到琢磨明白。" 妻子王玉美说,自打相识,老魏就在研究这个玩意儿,一旦研究成功了,就高兴地给她表演。
△ 83 张纸重复 83 遍工序
" 这个考验手艺人的真功夫,没点耐心和热爱,还真不适合做。" 魏洪涛告诉记者,做一次需要数出 83 张纸,然后订为一本,一次需要订满 24 本,再调制颜色、打磨上色、裁切造型、设计样式,整个工期需要 15-20 天,能做出 800 多个大型号或者 1300 多个中型号的 " 十八翻 "。在制作期间,他就把自己关在房内,谁都不允许靠近。他笑着说,因为自己好动脑筋,凡事定要想个明白,40 岁时头发就白了一半。
魏洪涛的手上满是老茧,还有不少伤口,他说是几十年留下来的印记。做手艺,丝毫马虎不得,他说,颜色的特别之处在于他的独家秘方,花色好看在于他的用心。
本想用爱好维持生计,没想到致富了
△ 创新的纸灯笼
街坊邻居喜欢看他变着花样,一个村的孩子都会跑来喊着 " 魏叔叔,我还想再看一遍 "。慢慢地,魏洪涛在大街小巷搞起了零售,起初才几分钱一个,再后来,魏洪涛便在淮安的汇通市场做起了批发生意,收入比原来好多了。一个 " 十八翻 " 的售价是 20 元左右,根据大小型号的不同,价格也有所区别。根据 " 十八翻 " 的原理,魏洪涛还创新纸灯笼等其他玩意儿,与妻子到各个城市去售卖。
" 现在收入非常可观,去年年收入在 20 万左右,这个手艺让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每次拿出去都不够卖。" 近年来,魏洪涛了解到了非遗,在政府组织下经常参加活动,打响了知名度。2018 年,淮安举办第一届非遗展,自己售卖加上政府补助,两天半的时间里魏洪涛有了 9200 元的收入。2019 年的非遗展他收入 12000 多元。看到那么多人认可这个传统手艺,魏洪涛高兴极了,现在就连儿子孙子都跟着学," 我心想,这门手艺不会丢了。"
△ 搬来新家临时搭的工作台
魏洪涛老家在农村,他说自己一直是在杂乱中静心做工艺,现在生活好了,还住上了新楼房,也准备做个像模像样的工作室,好把自己的作品都展示起来,传承手艺再创新,要让后人留住这个手艺活。
(编辑 苏湘洋 范文静)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