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 2020-07-28
那个无锡小男孩,常州念书,为何说着一口苏州话?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1895 年 7 月 30 日,无锡荡口鸿声乡七房桥,一个小男孩出生了。

若干年后,这个小男孩成为了中国史学四大家之一,他叫钱穆。

△钱穆

不仅留下了许多文字著作,钱穆还留有一些接受媒体采访的影像资料。在这些珍贵的影像中,钱穆操着一口吴侬软语,谈传统文化。

有意思的是,明明是无锡人,钱穆的口音却像是苏州话。无锡老乡许倬云曾在怀念钱穆的文章中提到:" 他的口音比较偏于苏州方言。"

本是无锡人,又并没有长期生活在苏州的经历,钱穆是如何染上苏州口音的呢?文脉君在郑子宁的《东言西语》里找到了答案。

△小桥流水的苏州

苏州话:软妹里的霸道总裁

一塌刮子,哭出拉呜,饭阿吃勒 ……

来到江苏,很多人都会被这乱七八糟的方言搅得头昏脑胀,好奇的人问一句 " 刚刚说的什么意思?" 没耐心地干脆冲你一句 " 说点人话吧。"

江苏方言变化多端,各有各的 " 味儿 ",主要分为三种:吴语区、江淮官话区和中原官话区。吴语区和中原官话差别最大,江淮官话使用最多。

地理上,徐州一带和山东方言类似,属于中原官话。从淮河流域一直到长江以南的南京和镇江,则以江淮方言为主。最靠东南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则是软萌吴语区。

然而,即便都是吴侬软语,但也要分个 " 软妹子 "" 软汉子 "" 软中带酥 "" 软里夹糖 "。现代方言学者把常州话划为毗陵小片,苏州话属苏沪嘉小片,无锡话分属苏沪嘉小片和毗陵小片,如果要把三地方言做个比较,那苏州话一定要称个 " 霸总 "。

在整个明清时期,苏州都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巨城,相当于现在的 " 一线城市 "。苏州的城市规模相当巨大,清朝太平天国以前,苏州城市人口高达百万以上,与之相比,清朝常州城的人口不过只有六万左右,无锡城情况也类似。

非但如此,当时统领江南精华之地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太仓州的江苏布政使和江苏巡抚均驻苏州。

曾几何时,苏州城被大明士绅名流列为游学天下必去的五大都会之一,上至后妃宫眷、官宦妻女,下至民间妇女乃至江湖艺女,更以穿着苏式服装,学说 " 苏州白话 ",操唱吴歌,引为骄傲。

苏州话这么吃香,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 " 好听 "。

苏州话语调平和而不失抑扬,语速适中而不失顿挫,发音甚至有些低吟浅唱的感觉。

经典昆剧《牡丹亭 · 游园》中的片段 " 皂罗袍 ",唱词主要以昆山话为基础,苏州白话为主,保留了昆山话的全浊声母、尖音与团音。

△舞台上的杜丽娘与柳梦梅

例如:尖音 ( 笑、秋、小姐 ) 在昆曲中分别念作 siào、cu、cio z。加上 "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这极美的词,听一折昆曲,既是放松又是享受。

由于人们对苏州的心驰神往,离得近的有模仿条件的,如无锡东乡就干脆变成了苏州话的地盘,而鸿声正好处于无锡的东部,当地的方言本来就带苏州腔,所以钱穆先生说苏州话毫不奇怪。

无锡:听说我还叫过 " 有锡 "

△无锡南长街

无锡为什么叫无锡?

有一种说法认为,周、秦期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 " 无锡 "。

还有一种说法,和方言有关,认为 " 无锡 " 是古越语。

" 无 " 上古音是 ma,其实即为侗台语 " 巫 " 的译音,而 " 锡 " 通 " 历 ",锡山即为历山,无锡的名字有 " 历山之巫 " 的含义。

经过秦朝和两汉的发展,吴越地区渐渐汉语化,古越语只通过地名顽强地保留下来。两汉之交,王莽曾下令把 " 无锡 " 改名为 " 有锡 ",说明无锡的本义已经彻底被人们遗忘了。

△无锡惠山古镇

为当今的吴语打下基础的,其实是发生在两晋之交的永嘉南渡。

大量北方士族家庭南下定居,经过几百年的渗入,把吴语和中原语音的距离拉近了不少。

但苏州话的 " 霸总 " 地位,没有改变。对于邻居无锡,苏州话的影响无处不在。旧无锡话中 " 家 " 的读音类似于 " 姑 ",和常州话较为接近。但是后来,无锡变得和苏州一样 " 家 "、" 街 " 同音了。

这种影响,在文化圈更甚,文化人都以带苏腔为荣。

苏州有昆曲,无锡有锡剧。锡剧脱胎于常州滩簧和无锡滩簧,但是锡剧演员们觉得带上点苏州腔可以让自己更 " 潮 " 更 " 高雅 ",所以会去刻意地模仿。

比如,无锡、常州读 ou 的韵(如楼、口等)普遍读 ei,但是很多锡剧演员在碰到这种字的时候,会按照苏州 eu 的读法。

常州话:一种连汉字都无法束缚的方言

在近代以前,常州一直是常州府的驻地,虽然在清朝由于运河淤积等原因,无锡在经济上渐渐超过常州并最终于民国时期脱离常州,但是在文教方面仍然长期倚重千年府城。钱穆同学千里迢迢地来到常州念中学,也侧面体现当时常州地位不一般。

△古色古香的常州青果巷

有记载,明清常州府城及附郭县武进和阳湖共出进士 515 人,状元 5 人,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进士状元多,背后就是读书人多。明朝朝鲜人崔溥遭遇海难流落浙江,一路与中国人交流,发现 " 且江南人以读书为业 ",识字的人很多。

吟诵诗文,成了当时文人圈的一种风气," 常州吟诵 " 也应运而生。

唐朝诗人们雅集吟诗作赋时是会将作品按照一定规律唱出来的,常州吟诵也有点类似,在背诵诗文的时候,运用常州方言,再加上点简单重复的旋律帮助记忆。

清朝光绪年间著名的小说《儿女英雄传》里有个叫程师爷的角色,来自常州。这位师爷是个饱学之士,说话文绉绉的 :

顾(这)叫胙(作)" 良弓滋(之)子,必鸭(学)为箕;良雅(冶)滋(之)子,必雅(学)为裘 "。顾(这)都四(是)老先桑(生)格(的)顶(庭)训,雍(兄)弟哦(何)功滋(之)有?伞(惭)快(愧)伞(惭)快(愧)!嫂夫纳银(二字切音合读,盖 " 人 " 字也)。

听不懂?听不懂没关系,把每个字读出来,大致就能感受常州话的韵味。

△夜色中的常州

常州话还有个有趣的地方,就是 " 有言无字 "。有许多口头语代代相传,却没有对应的汉语文字可以表达。

比如常州话里的 " 白相 ",是玩耍的意思,与 " 白 "" 相 " 两词的原义根本没啥关系,只是借相近发音的字来表达。再比如 " 发欠 "(发脾气)、" 收骨头 "(严格管理,上规矩)、" 拆烂污 "(拉肚子、做事马虎偷懒)等等。

这一点有点像小时候,咱们用汉字来标注英文单词,什么 " 因缺思厅(interesting)"" 哈皮(happy)"。

即便如此,有的时候还是借不到相应的汉字,怎么办?自己造吧。

比如呒啥(没什么)里的 " 呒 ",发噱、噱头、雪糕(冰淇淋)、浜(小河),这些词和字都是后造的,属于具有正式文字的方言,被纳入了普通话体系,主要在吴方言地区使用。

在语言的世界里遨游,时常感觉渺小,江苏方言虽 " 天南地北 " 差别极大,但也赋予了江苏人丰厚的精神内涵,成为了一代代人的宝贵财富。

好书推荐

《东言西语》

郑子宁 著

2020 年 3 月

敦煌文艺出版社

文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张然 宋经纬

图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赵杰 施向辉 陈敏 江苏省演艺集团 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编辑 吴嫣然)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