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城市或地区都有独特的文化发展史,盐田区沙头角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浓郁的客家风情,孕育了具有岭南客家民俗文化特色的沙头角鱼灯舞,由沙头角沙栏吓村吴氏客家人世代相传并传承至今。
2006 年," 沙头角鱼灯舞 " 通过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2008 年," 沙头角鱼灯舞 "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 年,盐田区创办了 " 沙头角鱼灯节 ",不断创新鱼灯舞的传承方式。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沙头角鱼灯舞,2016 年,盐田区建立了沙头角鱼灯舞民俗博物馆。记者近日来到该馆,听沙头角鱼灯舞传承人吴天其讲述传承三百多年的鱼灯舞的故事。
鱼灯舞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明末清初,吴氏客家人从梅州大埔迁徙到如今的深圳盐田,当时他们居住在海边,世代捕鱼为业。为了祈求妈祖保佑丰收,同时祈福未来生活顺利,他们根据鱼的习性,发挥丰富想象创作出了鱼灯舞。鱼灯舞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沙头角鱼灯舞。
1999 年,当时担任村长的吴天其发动村民对鱼灯舞进行抢救性挖掘和整理。经过众人的不懈努力,2003 年中秋节,沉寂了四十年的鱼灯舞在中英街回归广场隆重上演,鱼灯舞重现生机。
因为曾有过中断的历史,吴氏族人愈发意识到鱼灯舞传承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方式传承鱼灯舞文化。例如建立 " 大学生非遗文化志愿服务基地 ",定期到深职院传授鱼灯舞,举办 " 沙头角鱼灯节 " 活动,加强学术研究和开设保护论坛等。
在上千件藏品中感受深厚文化底蕴
据了解,沙头角鱼灯舞民俗博物馆是首个以国际级非遗命名的博物馆,也是盐田区第一家社区博物馆。博物馆位于盐田区沙头角中英街内沙栏吓办公楼二楼,馆内由六个展区组成,分别是 " 吴氏源流与鱼灯舞的起源 "" 保护和传承 "" 艺术特色 "" 民俗事象 "" 民间交流 "" 走出国门 "。
馆内陈设了上千件藏品,既有鱼灯舞雕塑、旧器具、农具、老相片、旧文献等实体藏品,也有运用数字技术呈现的复原场景以及模拟场景等。
▲沙头角鱼灯舞民俗博物馆。
此外,博物馆由于地处深港交界处,沙头角鱼灯舞还起到了联系两地居民情感、加强两地文化交流的作用。 " 我们经常受邀到香港表演,香港社团组织也常到我们这边来参观学习鱼灯舞的表演。" 吴天其表示,沙头角鱼灯舞队伍还多次获得内地,香港的表演活动奖项。2013 年,鱼灯舞走出国门,远赴澳大利亚悉尼参加巡游表演活动,受到了悉尼人民和当地华人华侨的热烈追捧。
▲沙头角鱼灯舞在悉尼表演。(资料图)
博物馆内的鱼灯设置和造型均为渔民日常生产中常见的海鱼品种,鱼灯则是先用竹篾扎成鱼的形状,糊上纱纸,用元粉、牛皮胶和上颜料画鱼,再涂上桐油,在鱼腹之下装一条 20 厘米长小棍,演员以此举鱼灯起舞。
此外,馆内还展示了当地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包含服饰、生活用具、客家山歌、婚礼习俗、天后宝诞、九簋菜等。据介绍,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让四方游客在了解中英街民风习俗的同时,对其人文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更深的认识。
深圳晚报记者 叶洋特 实习生 胡泳航 编辑 谢启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