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盛夏炎炎,位于南通海门港新区城河村的九甲凉亭里,不时有做农活的村民前来歇脚聊天。这座已有 150 年历史的凉亭,是由著名民族实业家、清末状元张謇所建。但由于年久失修,前些年凉亭发生了垮塌。这些年来,村里的九旬老人李海澄自掏腰包 3 万余元,用来重修和维护凉亭。" 这也是为了完成我老伴的遗愿,她生前一直都惦记着这件事。" 李海澄说。
△重建的凉亭
据介绍,150 年前,清末状元张謇在老通吕公路沿线建造了多座凉亭。后来这些凉亭大部分毁于战火,仅有这座坐落在城河村北侧的九甲凉亭幸免于难,成了当地的唯一古建筑。
这个看似普通的亭子,承载着老一辈人共同的回忆。" 这里交通便利,很多挑夫都会从这里经过。凉亭是供大家纳凉休息用的,挑夫走累了,可以来歇歇脚;村民们种田辛苦,也能来避一避太阳。"7 月 30 日,93 岁的李海澄抚摸着凉亭的柱子,眼里盛满了对往昔的怀念。
1982 年,李海澄从上海二纺机厂退休后,携老伴落叶归根,回到家乡海门养老。随着时代的变迁,村里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而这座凉亭成为了维系他们乡愁的念想。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凉亭风化严重,支撑主体的柱子和亭顶都发生垮塌,这让老两口一直忧心不已。
△老人冒雨赶去捐款
由于老伴患病住院,修缮凉亭的想法就一直只能搁置着。2010 年送走老伴后,这件事成为了李海澄心中的头等大事。" 她生前一直念念不忘要修凉亭,我就想替她完成这个遗愿。" 李海澄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打定主意后,他将省吃俭用积攒下的 3 万多元养老钱全部捐出,作为重建九甲凉亭的资金。
凉亭要用到的石料,是李海澄从如皋购置回来的。工人们忙活了整整四天,将这座凉亭成功 " 复原 "。" 虽然用的材质和以前不一样了,但外观还保留了原本的模样,看着特别亲切。" 李海澄说。
从此,对凉亭的维护成了李海澄心中挥之不去的责任,他经常用抹布擦拭凉亭的柱子、栏杆等,保持干净整洁;凉亭的顶部,则用长柄扫子打扫,保持不留灰尘和蜘蛛网,让过往的路人来歇脚时感觉到温馨。
成为 " 守亭人 " 的李海澄,还对凉亭定期进行检查。要是看到有掉漆、结合处缝隙变大等情况,都要自掏腰包买来油漆等材料进行修补。2017 年 5 月,亭子需要维修,数千元费用也是他自己掏的。
△老人的捐款凭证
" 李老伯是我们村里出了名的热心人,每次都出钱出力,心地特别淳朴善良。" 城河村党总支书记冯菊英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每年春节,李海澄都会包一个一千块的红包带到村委会,委托村干部捐给贫困户。2017 年村里修路,他又大方掏出 3000 元。今年遇到疫情,李海澄捐出 500 元,给村里购置防疫物资。7 月中旬,李海澄又冒着滂沱大雨,到村委会捐出 800 元善款用于防汛。
" 我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尽己所能,多传递自己的爱心,多为社会做好事。" 李海澄说,尽管自己年事已高,但仍想要尽一份力量。(部分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通讯员 张陆翔 徐晓洁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严君臣 文 / 摄
(编辑 王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