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07-31
深晚荐书|“比较哲学翻译与研究丛书”连推三本新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东方出版中心打造的 " 比较哲学翻译与研究丛书 " 丛书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根友与国际著名中国哲学学者万百安主编,集结海内外知名哲学家著作,首推本为《判教与比较:比较哲学探论》。

第一辑包含:《判教与比较:比较哲学探论》、《回归哲学:一个多元文化哲学宣言》(万百安)、《有德之家:儒家与西方关于儿童成长的观念》(柯爱莲)、《无为:早期中国的概念隐喻与精神理想》(森舸澜)、《道德地理学:道德的多元可能性》(弗拉纳甘)、《自然道德:对多元相对论的辩护》(黄百锐)、《为什么要有道德:二程道德哲学的当代启示》(黄勇)、《孟子与中国早期思想》(信广来)、《中西哲学对话:不同而相通》(张世英)。

除《判教与比较:比较哲学探论》外《无为:早期中国的概念隐喻与精神理想》《中西哲学对话:不同而相通》也已推出。

《判教与比较:比较哲学探论》基本由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比较哲学的理论探索,主要区分了比较与判教的问题。除了阐述如何运用 " 判教 " 的思维与方法,还对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附会现象,比较哲学与思想过程中深刻的洞见与不自觉的文化偏见、比较哲学研究过程中不可通约性与跨文化的理解等一系列的问题,作了一些初步的理论探索;第二部分对具体哲学问题以及少数哲学家的比较哲学研究的成果作一反思性的研究,特别是对 18 世纪以来欧洲哲学家对于中国哲学与文化的赞美与批评的重省,为当代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建设,提供一个镜像式的参照系;第三部分从 " 世界哲学 " 的角度来探索性地站在中国哲学的立场上来思考比较哲学的前途与命运问题。

就主题来说,《无为:早期中国的概念隐喻与精神理想》旨在系统地描述作为个人的精神理想的 " 无为 " 或 " 轻松自如 ",在战国时期中国人的思想里所起的作用,再现无为充当道家和儒家共同理想的过程,同时揭示其固有的概念矛盾,因为这种矛盾推动了战国时期思想的演进。就方法论而言,本书希望用当代概念隐喻理论来研究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这种想法未必成熟。本书专门研究战国时期的中国,但与其主题和方法论相关的讨论,必然超出对古代中国的研究范围,甚至会扩展到晚近东亚宗教思想或西方所谓道德伦理传统,凡是对此感兴趣的读者," 无为 " 这个话题对他们来说就不陌生,也可谓息息相关,与此同时,概念隐喻研究法——乃至此法所依据的 " 涉身现实主义 " 的原理——还能为比较思想研究、甚至一般的人文科学,提供全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工具。

在《中西哲学对话:不同而相通》一书中,当代著名哲学家张世英认为,宇宙这一 " 万有相通 " 的网络整体中的每一个交叉点(每一事、一物、一人),都既有其当前呈现的状态,又有其背后作无穷尽的联系为背景。用中国美学的语言来说,前者叫做 " 秀 ",后者叫做 " 隐 ";用西方哲学的语言来说,前者叫做 " 在场的东西 ",后者叫做 " 不在场的东西 "(海德格尔称前者为 " 显现 ",后者为 " 隐蔽 ")。是后者构成前者、形成前者、成就前者;后者是前者之源、之母。宇宙间的任何一事、一物、一人,皆是 " 在场 " 与 " 不在场 " 的统一," 显 " 与 " 隐 " 的融合。

《判教与比较:比较哲学探论》

吴根友 著

东方出版中心

2020 年 7 月出版

《无为:早期中国的概念隐喻与精神理想》

(美)森舸澜 著 史国强 译

东方出版中心

2020 年 7 月出版

《中西哲学对话:不同而相通》

张世英 著

东方出版中心

2020 年 7 月出版

深圳晚报记者 刘莉

相关标签

翻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