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 2020-08-04
由于争议太大,我把浙江满分作文,交给了欧阳修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这两天,大家都在聊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

△作文截图

作文开头,一句 "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 " 就让人云山雾罩。

越往后读,生僻字词越多,什么卡尔维诺、麦金太尔、尼采、切斯瓦夫米沃什、维特根斯坦,全上了。

这样的作文注定是争议不断的。

喜欢它的人,觉得考生眼界宽阔,文字能力强,遇到这样的可造之材,千万要珍惜。

不喜欢它的人,观点也很鲜明,言之无物,堆砌严重,放到高考考场略显油滑投机。

满分 60 分,三名阅卷老师一位给了 39,两位给了 55,最终作文审查组给判了满分。

可见,就连老师们本身意见就存在很大分歧。

那么,这篇作文究竟好不好呢?

文脉君不禁脑洞大开,不妨把这份试卷,交给几位公认的大文豪,看看他们会如何打分。

考官一:欧阳修

阅卷评语:

其实吧,你们找我来看这份卷子,算是找对人了。

在我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曾经也碰到这样的学生。

我记得那年是 1057 年,我做礼部贡举的考官,当时来了个叫刘几的学生。

这学生,就喜欢写点晦涩古怪的句子,用了很多生僻的辞藻,在同学中很受追捧。

但是,人气不等于分数。我红笔一挥,把卷子从头到尾都给抹了,给了零分还不算,还批上 " 大纰缪 " 公开示众。

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这么做?

那会儿,有人在背后毁我清誉,有人趁我上朝时围追堵截,有人给我写匿名信咒我全家,还有人传我 " 盗甥案 " 的绯闻,给我泼脏水 ……

我是真的不知道刘几有才华吗?

我真正担心的是,这边给了一个刘几满分,明天就会有一百个刘几站出来,后天,大宋文坛还不全是写怪癖之文的轻薄子。

打零分不是害他,而是帮他!事实证明,是金子就不会埋没。

那个叫刘几的学生镇定思痛,回到老家结庐苦读,沉淀几年,再度赶考。那场卷子还是我改的,我给了他第一。

全文质朴流畅,辞善道明,不需要任何花里胡哨,凭实力拿的第一,当之无愧。

考官二:辛弃疾

阅卷评语:

小伙子这篇文章用了很多生僻典故,有很多连我都没听过。(当然没听过,辛弃疾死后七百多年,卡尔维诺才出生)。

但我仍然想说,因为人家用典多、看不懂,就说人家文章不好,这不对。

有一次,岳飞将军的孙儿岳珂也这么说过我。

那次,在滔滔长江前,我想起一生北伐抗金壮志难酬,不免慨当以慷,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我当时得意极了,越读越觉得好,还专门找了歌女配乐演唱,满座宾朋听了无不齐声称赞。

本来挺好的一件事不是。结果,岳珂这小子突然站起来——

" 又是孙权,又是刘裕,又是廉颇,又是刘义隆,这个文里典故用的有点多啊。"(新作微觉用事多耳)。

这就有点尴尬了。他说的有没有道理?有啊。那我该不该听他的?我偏不听!

写完这首词不久,我从镇江乘船去江西铅山,途中写了一首《瑞鹧鸪》。

短短八句话,接连引用了《汉书》《战国策》《史记》还有曹操的诗,比起之前有过之无不及。

不用典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虽然一直以来,很多人说我用典生僻, 说我 " 掉书袋 ",还有人说我恃才炫学,但我只有一句话。

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考官三:蒲松龄

阅卷评语:

我觉得欧阳老哥做得对。

这个认识是我用血与泪换来的。

想当初,我也是个天才少年,考试回回拿第一。说起独出心裁,我的作文比《生活在树上》更甚。

18 岁时,我参加院试,当时的题目是 " 蚤起 "。" 蚤 " 就是 " 早 "," 蚤起 " 即为 " 早起 ",语出《孟子》。

我发誓,坐在考场上的我真是文思泉涌,普通的八股文已经没法满足我。于是,我写了一篇小小说。

我的第一句 " 破题 ":" 起而早也,瞷之计决矣 "。

啥意思?翻译翻译就是," 我今天起床很早,因为我决定去跟踪我的老公。"

再接下来,我抽丝剥茧,写下这个女人为什么去跟踪丈夫,内心是怎么斗争的,担心自己会晚起,错过跟踪丈夫的机会。

我结尾也结得悬念十足。妻子找到小妾,悄咪咪地留下一句交代:" 姑掩关以相待矣,我去矣。"

我记得当时我们的考官叫施闰章,他看完我这篇文章非常欣赏,给了个五星好评:

" 观书如月,运笔如风,有掉臂游行之乐。"

唉,当时没有一个像欧阳老哥的人给我当头棒喝,以至于未来的日子里,我在科举这条路上一直在扑街。

年年交战,垂翅而归,一直到 71 岁,才考上个 " 贡生 "。

我还能说什么呢。有一年,王渔洋读了我的书说:"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唉,就这样吧。

考官四:金圣叹

阅卷评语:

蒲老弟,你这么说就有失偏颇了。

我一直相信,考场上出奇招,才是制胜的不二法门!

上了考场,我就是这里的王。有一年考试,作文题目是 " 如此则安之动心否乎 "。

我也不知道当时哪来的灵感——

空山穷谷之中,黄金万两。露白葭苍而外,有美一人。试问夫子动心否乎?曰:动动动 ……

我一口气写了三十九个 " 动 "。

不为别的,孟子自己说的,四十不动心,那么三十九岁之前就让他这么一直动着吧。

考场上我这么玩还有好几次,并不是因为我不慕功名,恰恰相反,我比任何人都想建功立业。

我的真正想法是,年轻人,就要出奇制胜,才能名动天下,方能立登要路!

比方说我的偶像施耐庵,他在写皇甫端上山那段,可不就是在告诉我们,雄才要有 " 破格之赏识 ",才能有 " 异常之报效 "。

只可惜,我的运气太差,好不容易熬到皇帝看到我的才华,结果第二年正月,皇帝就呜呼哀哉了。

所以,我愿意给这个考生一个高分,让更多人看到他的才华。

他写会 " 始终热爱大地 ",我说过 " 阶前化作忘忧草 ",他写想 " 生活在树上 ",我写过 " 树上开成短命花。"

你说作者痴,可解其中味?

文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王子扬

相关标签

作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