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08-05
深晚书评|她的一生比烟花寂寞 ——读夏志清《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编者按:2020 年是中国女作家张爱玲诞辰 100 周年。百年之前的秋天,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租界一幢没落贵族的府邸。她家世显赫,祖父、祖母都出自清末重臣家庭,她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 岁那年,张爱玲在《西风》月刊上发表了处女作《天才梦》,从此步入文坛,崭露头角。35 岁时,已经在上海文坛大放异彩的张爱玲远赴美国工作和生活。不久之后,她开始了和文学批评家夏志清先生长达三十余年的通信。这些往来信件在一次次搬家中遗失了许多,夏志清先生多方寻找后,幸运地留存下 108 封,收录在《张爱玲给我的信件》一书中,成为了学者研究张爱玲的重要资料,以及无数 " 张迷 " 追忆张爱玲后半生的证物。近日,《张爱玲给我的信件》由新华先锋策划出品。我们刊发清水木眠的书评,以飨读者。

在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开辟专章评述张爱玲的小说成就之前,张爱玲在小说方面的造诣及其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的贡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被遮蔽的。由于她的小说题材有一定的通俗性,作品一经发表,确实天然地受到一批市民读者的喜爱和欢迎。但是真正让她的小说被学界认可,一方面是国内阅读氛围的变化为张爱玲小说的接受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夏志清的大力推介功不可没。

正如王德威先生所说:" 就传统观念而言,夏先生对张爱玲有知遇之恩;没有夏的登高一呼,张爱玲神话不会有如此精彩的开始。"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张与夏建立了有种惺惺相惜意味的坚实友谊。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一百多封信,不仅可以从 " 史料 " 的角度进入,如果愿意的话还可以对它们进行多角度分析,作为其他资料的补充,还原更立体的张爱玲,甚至还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作者身份以外的夏志清。

这本书收录了从 1963 年到 1994 年间,张爱玲写给夏志清的信 118 封,以及夏的回信 16 封半。时间跨度之大,足足包含了张爱玲的整个晚年。

这 118 封写给夏先生的信中,涉及最多的是张爱玲自己的写作计划、作品出版、书籍借赠等相关事宜,通过这些我们可以了解张爱玲后期作品出版的来龙去脉。涉及到的细节和人物太多,对于非专业研究者的读者来说有一部分读起来可能艰难一些。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张爱玲给我的信件》最好读的应该是张对夏一家致以真诚问候、谈及自己近况、交流阅读心得以及所思所感的部分。在这些语气质朴平实的字句间,能看到张爱玲一贯的矜持和克制,同时又夹杂着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汩汩温情。

令人唏嘘的是,在这些珍贵的信件中,不经意间透露出张爱玲晚年异国独居生活的飘摇而略显凄凉的境况,尤其是大多数信件中都提到自己身体抱恙,牙齿的毛病一直没有治好,读之令人心酸。

张爱玲在 1993 年的一封信中写到:" 我前一向又患感冒一个月,又恢复得越来越慢,收到信只拆开账单。" 因为生病,她在家和医院之间来回奔波,常常连书信和朋友的赠书都来不及看。再联系到她曾因为蛀虫一次又一次搬家,为搬家劳心费神,不禁越发觉得张爱玲的晚年过于寂寥孤单。

夏志清的 16 封半回信,以及在张爱玲的每封信之后添加的长短不一的按语无疑是这本书的一个特别之处。这些对信中涉及事件和人物的详细说明,时而像一个向导带我们全面的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时而又像一个评论者,让我们看到夏对张某些行为的评价。更多的时候像夏先生的自白,最典型的例子是他在第 44 封信的按语部分花了很大篇幅反驳别人对他私人情感生活的污蔑。

总而言之,《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对于读者了解张爱玲的晚年生活境况有很大帮助。书中收集的张爱玲手写信件的影印版也很珍贵。字如其人,她的字和她的为人一样自成一派,比烟花寂寞。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夏志清 编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年 7 月

特约撰稿 清水木眠

相关标签

张爱玲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