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 年,因为父亲工作调动,年幼的郭芯铭随家人从哈尔滨来到宝安县。那时的宝安县还没改设为深圳市,条件并不优渥。虽然环境艰苦,但这个东北女孩的内心充满雀跃。这里与老家完全不同,四季充满阳光,一切令她感到很新鲜。小小的她还不知道,在往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她亲眼见证了深圳经济特区从无到有,她和家人也与深圳这座城市共同成长。
▲ 1974 年,马祖惠与郭芯铭的父亲在当时的罗湖边防检查站前留影。
▲ 2020 年,马祖惠与郭芯铭在如今的罗湖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前留影。
郭芯铭保留的老照片拍摄于 1974 年的罗湖边防检查站大院门前。照片中站在郭芯铭父亲身边的年轻人叫马祖惠,是罗湖桥头负责过往旅客行李安检的军人。当年的罗湖桥长约三十余米,横跨在小小的深圳河上,连接深港两地。虽然桥不长,但经历近百年风雨,见证了历史变迁和改革开放的丰硕果实。
拍摄当天,郭芯铭的父亲因工作原因需走访罗湖边防检查站。临行前,她告诉父亲,她一位同学的好友就在那里工作。她没有想到的是,当日在罗湖边防检查站接待自己父亲的人中,正有这位马祖惠。
她当时一句无心的话语,也让这个年轻人给父亲留下了深刻印象。走访结束后,郭芯铭的父亲拉上马祖惠一起,在罗湖边检大楼前留下了合影。在当时,拍照是一件挺奢侈的事情,马祖惠挺直腰板,将自己挺拔的身姿定格在相片里。郭芯铭当时没有想到,照片中这个守卫边防安全的年轻军人,日后会成为陪伴自己一生的丈夫。
从罗湖边防检查站回家以后,郭芯铭的父亲认定马祖惠是自己的未来女婿。在他的极力撮合下,两个有志青年于三年后结合,组建自己的家庭。
多年来,两人携手走过风风雨雨。在郭芯铭的眼里,丈夫一直是当年那个憨厚质朴的青年。回忆往昔,郭芯铭一直记得他们举办婚礼的日子。" 说是婚礼,实际上更像在边检站宿舍的一场茶话会。" 郭芯铭说。
两位新人端坐在大厅里长桌的一方,两侧坐满下班后赶来祝贺的同事。在这个刚刚组建的家里,家具并不齐全,同事们提前利用空闲时间做了一张木制双人床和一个宽大的衣柜,送给这对新人作为新婚的礼物。
物质的拮据并不影响两人的甜蜜。不论是蜗居在单位宿舍,还是如今居住在宽敞的住宅里,郭芯铭和马祖惠一直都恩爱甜蜜。
郭芯铭告诉记者,即使是现在,两人一同过马路的时候,丈夫都依然会将她护在没有行车的一侧,这些下意识的动作构成无数个平凡日常里的温情细节,让她一直生活在温馨和美的家庭中。
近五十年一路相伴,即将迈入金婚的郭芯铭和马祖惠如今都已经退休,在家中与子女、孙儿一同生活。时隔 46 年,两人最近又回到当年罗湖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的院前,拍下崭新的照片。
斗转星移,对比两张相片,郭芯铭感慨万千。她动情地说:" 这是我们开始的地方。从青葱时代到年逾古稀,我们相互陪伴,见证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内心深感幸运与自豪。"
深圳晚报记者 袁晔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