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08-09
“70岁”盔帽惊艳亮相,听守艺人讲“盔帽人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现代快报讯 8 月 9 日,大雨突至," 遇见 · 昆曲 " 公益夏令营的课堂却格外热闹,孩子们手捧戏曲盔帽,听老师讲盔帽后的小故事。现场,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舞台主任技师洪亮还拿出了 " 院藏级 " 宝贝向孩子们展示:一顶 70 岁高龄的老盔帽,经三代人之手,依然熠熠生辉。他说,一顶盔帽的诞生并不容易,既是痛苦也是成就。如今他想把这门手艺留给年轻人,为传统艺术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动手制作小盔帽,点燃学员昆曲兴趣

顶戴花翎,掐丝点翠,课程还没开始,架子上五彩盔帽就把学员们的注意力都吸引过去了。" 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盔帽,每一颗珠子都那么生动,蓝色的点翠更是漂亮。"" 盔帽是什么?和普通帽子有啥区别?"

" ‘盔头’‘盔帽’是梨园界的行话,是中国传统戏曲中剧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统称。" 洪亮介绍,自古以来,帽子是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一种重要装饰。一顶盔帽需要画、刻、凿、绕行、染色、裹绒、拼装等 10 多道工序,制作难度不小。

△洪亮给学员们讲解纸盔帽制作方法

在老师的帮助下,学员们体验了一次纸质小盔帽制作。洪亮说,戏曲盔帽佩戴非常讲究,什么人戴什么帽子,不能错。比如大家制作的黑色 " 毕真巾 ",在昆剧中小生行里用的比较多,如《玉簪记》里的潘必正,《西厢记》里的张生。花色的 " 小生巾 " 则是昆剧《牡丹亭》里的柳梦梅、《白罗衫 · 井遇》里的徐继祖用的较多。

剪刀、纸板、浆糊 …… 不一会,动作快的学员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小盔帽。学员龚梓涵兴奋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他说,这是他第一次了解盔帽,以前就是觉得舞台上的哥哥姐姐装扮特别美,现在发现盔帽也很有意思。

△ "70 岁 " 老盔帽

耐寂寞,精技艺,盔帽制作不简单

除了手工体验,现场最受欢迎的还是那个 "70 岁 " 的盔帽。" 这是一顶扮演唐明皇时佩戴的帽子,上一辈人制作,我来修补,我徒弟一辈来点的翠,经历了三代人的手,具有历史价值。" 洪亮回忆道,40 多年来,自己从没离开过盔帽制作,有苦也有甜。

△洪亮轻轻抚摸盔帽

推开省昆剧院一处工作室大门,两排高搭铁架,横七竖八摆着各式戏曲服装道具:红硬大靠、海水箭衣、水纱网子、文房四宝 …… 这里就是洪亮的小天地。

铁纱横经纵纬织成硬胎,金箔、银箔、翠羽、蓝绸轻巧贴上,盔帽的安装过程仿佛在解一道复杂的微积分,配上红珠粉穗的流苏,这道题才算划上句号。

洪亮说,比起舞台上风光的名角,我们这些手艺人,更需要耐得住寂寞。

一到夏天工作室就变得格外闷热,而每年最热的季节恰是做盔帽最好的时候。" 靠在 2000 度的电炉边做盔帽,那汗水哗哗地流。" 洪亮说,纯手工又比较耗时,一顶帽子从制作到完成往往需要花上一个星期时间。

洪亮的手艺继承父亲,父亲的手艺继承爷爷。一次,一向寡言的父亲交代他做一顶纱帽。纱帽看上去很简单,可是其中大有乾坤,它前后都是圆的,四面都有固定的弧度。怎么做出这个弧度,无非一用手摸,二用烙铁烫。当被烫得伤痕累累的自己,把纱帽交给父亲时,父亲却皱眉不语。

不知过了多少个日夜,父亲拿起他的纱帽左右端瞧,举起烙铁左右修改一下,略一点头:" 你可以出师了。" 洪亮开心雀跃,但后来发现,干这行的其实永远也出不了师,活到老学到老。" 你要学的绝不仅仅是技巧,要真的懂戏,要知晓历史,要熟悉文学,要通达人情,还要涉猎服化道,没有捷径。"

上阵父子兵,愿意与下一辈一起坚守

大概是十年前,洪亮第一次感到焦虑。

" 原来我们传统的盔头有五百到八百种,传到现在大概只有两三百种了,将来可能会更少。" 他明明记得,从前做盔头的胶,是用牛骨或者驴皮熬的,一锅不知道要熬上多久,现在的孩子连见都没见过。

焦虑之外,洪亮一直在思考如何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孩子们做地很认真

" 我正在做一套 1:10 比例的微型‘中国传统戏剧盔帽大全’。" 近三年,除了日常的工作和讲课带徒弟外,洪亮一有空就猫在工作室里制作迷你盔帽。" 现在很多资料是平面的,如果这一套做出来,无论你排什么戏,都能找到盔帽制作的参照,也算是为下一代留下了一个宝贵的资料库。" 洪亮说。

近期,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与昆乐府研习基地联合推出、现代快报独家媒体合作的 " 遇见 · 昆曲 " 南京市中小学生及昆曲爱好者公益夏令营开幕,洪亮成为了特色课老师,他非常开心。他希望通过夏令营的教学,让孩子们对戏曲人物有个初步了解,让孩子们知道原来除了台上的角,舞台后还有很多有趣的道具、服装等等,为他们打开 " 后舞台 " 大门。" 给孩子和业余爱好者们心中种下一颗昆曲的种子,期待未来深根发芽。"

不仅如此,洪亮手下也带了几个徒弟,并把这门手艺传承给了儿子。洪亮说,祖宗的东西,有人丢了,就得有人守着,他愿意和下一辈一起做守下去的人。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王子扬 宋经纬 / 文 顾炜 牛华新 张治纲 / 摄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