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位于南京新街口闹市区的明瓦廊,以小吃一条街闻名遐迩。易记皮肚面、老头盖浇饭、铁板烤鱿鱼 …… 是多少南京人大快朵颐的标配。
夏日炎炎,明瓦廊热腾腾的烟火气愈加浓烈。不过,文脉君此次的探访并不为吃,而是寻访一处有故事的旧地。
咱先从明瓦廊的得名说起。也许你会问,明瓦廊,顾名思义,不就是卖瓦的吗?
明瓦廊得名源起于明代。当时街道两侧盖有官廊,廊中经营 " 明瓦 " 的商铺鳞次栉比,所以得名 " 明瓦廊 "。
所谓明瓦,是民间盖房嵌于窗户或天棚上的一种透明瓦,用半透明的蛎、蚌等物的壳,磨成薄片制成。据《肇庆府志》记载 :" 蚝光出阳江海中,蚝别种,无肉,治其壳,施以窗隔,薄而明,谓之明瓦。"
明代时,玻璃是一种进口的奢侈品,即使一般富裕人家,也装潢不起。所以人们做窗户,搭天棚,都是用这种 " 明瓦 "。不过,那时许多明瓦却并不是用这种原料做成的,而是用羊角代替。
因为南京不产海蚌、海蛎、蚝之类,要获得它们就成本很高,因此南京人用它们作装饰的较少。当时大量的明瓦,是用羊角熬煎成胶,然后再挤压成薄片而成。这种明瓦成本低,且坚固耐用。当时明瓦廊就有好几家用羊角制作明瓦的工场。
《南京文献》记载说:" 案羊角灯者,昔金陵特产,用羊角煎熬成胶液,皆制此者也。联缀明瓦而成灯,透光明,无火患,故清代宫中亦用之。"
到了清代,南京地区仍普遍使用这种明瓦,特别是秦淮河两岸。吴敬梓在其名著《儒林外史》中描写道:" 到晚来,两边酒楼上明角灯,每条街上足有数千盏,照耀如同白日,走路人并不带灯笼 ……" 可见当时此灯盛行。现在,在明、清时代留下来的一些深宅大院、古庙大刹里,仍可偶尔见到这种 " 明瓦 "。
2
明清时,明瓦廊有众多官衙和达官贵人的府邸。要说这里最有名的家族,那非梅家莫属。清《同治上江两县志》:" 明瓦廊,有陕西会馆,又有梅文穆公祠。"
梅文穆指的是梅毂成(毂,音同谷),出生于 1681 年,一名梅钰成,号循斋,别号柳下居士,清朝安徽宣城县人,清朝著名的数学家。他最闪亮的身份是康熙的数学老师。梅毂成继承的是祖父衣钵。他的祖父梅文鼎(1633 — 1721),是清初著名数学家、史学家、天文学家。
梅毂成晚年回到明瓦廊旧居。梅毂成死后谥 " 文穆 ",后人于明瓦廊旧居悬金字匾额 " 梅文穆公祠堂 "。
有关资料显示,梅毂成于清康熙五十四年 ( 1715 ) 赐进士,选庶吉士,后授编修。历任江南道御史、光禄寺少卿、通政司参议、顺天府府丞、通政司右通政,刑部右侍郎、左都御史。
受家学熏陶,梅毂成从小就跟祖父学习数学和历法,他学贯中西,精于天文、算学。梅毂成参与 " 钦定 " 大型丛书《律历渊源》 ( 全书 100 卷 ) 中的《历象考成》 ( 40 卷 ) 编纂,整理和编纂了《数理精蕴》、《梅氏丛书辑要》,增删校订了程大位的《算法统宗》,其中《数理精蕴》一书,流传很广,为数学教学主要教材之一。梅氏家学在梅文鼎、梅毂成等人的相继推动下,对康雍乾时期以及后世天文、历算、数学有非常大影响。
乾隆十八年(1753 年),73 岁的梅毂成告老,乾隆赐宅第于南京,由 " 宣城梅 " 迁居开 " 金陵梅 " 梅氏一宗。在明瓦廊梅宅,梅毂成把祖父梅文鼎一生文稿编为《梅氏丛书》,计 25 种。同期,清朝文学家梅曾亮也居住于此。
太平天国初期,梅宅为高级将领府第,后期为忠王李秀成的删书衙。天京沦陷之后,梅宅遭到严重破坏。
3
那么,今天的明瓦廊还找得到梅宅的踪迹吗?
据考证,梅宅的大致位置在今明瓦廊 64-66 号。这里现在是南京信息管理学院,前身是明瓦廊小学。
走入这里,有一种有别于街头喧嚣的宁静。青色砖墙、草木成荫,仿佛延续着旧时光。
现代化的办公区中特意辟出一块微景观,保护着一口东晋古井,一篇刻于地上的 " 古井记 " 娓娓诉说着往事。
" 今日明瓦苑,昔日帝师宅。商贾云集处,人文荟萃地。自古毗皇城,而今更繁盛。"
《古井记》讲述了这口古井的发现经过。丙戌年(2006 年)的一个冬日,南京信息管理学院建设掘地时发现了这口古井,修缮复原于此。
文脉君巧遇几位这里的工作人员,都对这段历史如数家珍。在昔日帝师的宅邸工作,也是特别的体验。
在工作人员热心的指引下,文脉君还发现了墙边装置在玻璃中的两个宝贝,是两块元朝大龙翔集庆寺的桩基柱石。据考证,集庆寺建于 1329 年,毁于 1388 年的寺内大火。明瓦廊地区在当年的寺庙范围内。两块柱石是校区建设中发掘出来,经南京市文物局批准后由南京信息管理学院收藏。
一如那口古井井下至今有水,饮水思源,文脉不绝。一条明瓦廊,彰显着历史文脉,沉淀在老南京的记忆深处。
文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王凡
摄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牛华新
感谢南京朝天宫街道工委书记张振荣对本文的帮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