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08-21
揭秘青藏高原的变迁!40年后,科考队再探地球第三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阿里亚)这里曾是一片茫茫的大海。大约 5500 万年前,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 深深地影响了曾经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保存在地层中的各类化石,正是见证了这些变化,仿佛是一本神秘的 " 天书 ",等着古生物学家去解读。

为了阅读这部 " 天书 ",40 年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们向青藏高原进发。他们没有电话,风餐露宿,每天行走 30 公里,足迹遍布青藏高原全境。40 年后,新一代古生物学家们再出发,探秘青藏高原。这次他们有哪些收获?现代快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40 年前】

每天行走 30 公里,拼凑出早期青藏高原的图景

相对于南极和北极,人类把青藏高原称为 " 第三极 "。大约 5500 万年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亚洲乃至全球的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进而也成为了古生物分类、演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1973 年,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成立,拉开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的序幕。来自中科院多家研究所的队员从全国各地集结,乘坐人货混装的 " 解放 " 牌卡车沿川藏线进藏。没有电话,缺少物资,风餐露宿,每天行走 30 公里 …… 科学家们的足迹遍布青藏高原全境。

" 西藏原来谁都说不清,土壤种类有哪些,都有哪些植物,都没有科学分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孙鸿烈表示,第一次科考就是填补空白。在平均海拔 5000 米处,他们找到了古代青藏高原的蛛丝马迹,拼凑出早期青藏高原的图景,获得了数以万计的第一手科学资料。

" 我们把地层看成一本书的话,没找到东西意味着缺了好多页。去青藏科考就是为了把书页都集齐。"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文世宣回忆第一次青藏科考经历说道。" 青藏高原需要不断探索。"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挺恩表示,可以通过古生物化石的发现,推断出青藏高原隆起导致的生物多样性。

【40 年后】

初次登 " 第三极 ",脸和手都晒脱皮

时隔 40 年,我国再次启动青藏高原大科考。此次科考将持续 5 年至 10 年,目前仍是进行时。

近日,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的科学家们组成联合考察队赴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和东昆仑地区,开展生物多样性综合科考。今年暑期南古所共有五批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队伍。其中,有已经回到南京的,有还在西藏科考的,还有月底即将出发的。

" 那里最适合开展野外科考的就是七八月份,六月份和九月份也相对好一些。到了十月份就很冷,开春也比较晚,得等到五月份。所以,大部分科考队都会选择暑期去。"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副研究员庞科说,能参与第二次青藏科考,能看到 " 第三极 " 的多样风情,是他的幸运。

庞科介绍,他们的团队于 7 月 5 日至 22 日,赴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和东昆仑地区执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这期间,科考队完成了海拔 3200 米至 3900 米梯度上碎屑锆石样品、微体化石样品、地球化学样品、以及叠层石等标本采集。

△陡坡上采样。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黄迪颖供图

科考队中共有 9 位南古所专家,他们有的多次深入西藏考察,而庞科则是第一次去。" 很干燥,紫外线很强,还有高原反应。有人晒破了两层皮,我的脸和手也都晒脱皮了。虽然是夏天,但山脊里夜里温度很低,有时候要穿三件衣服。"

海拔 3000 多米的高山上,背着 10 公斤的化石 " 暴走 "

平均海拔 3000 多米,岩石裸露的荒漠里,科考队越过了一座又一座山。" 山坡很陡,一个人在前开路,我们其他人就沿着脚印小心翼翼前行。" 庞科说,海拔高,喘气厉害。

△很陡的山坡上,一名科考队员在前开路,其他人沿着脚印艰难前行

他们到山沟里 5.4 亿多年前的地层剖面采样,之后背着满满一袋的样品出来,再徒步走回车跟前。" 尤其是叠层石,很重。这次我们采了两块叠层石,各 10 公斤。" 庞科向现代快报记者介绍,叠层石是一种肉眼可见的化石,对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环境变迁、古海洋化学性质及海平面升降都有重要的价值。

△陡坡上采样

△团队中的北大老师扛着 10 公斤的叠层石标本

因为要观察整体的形态特征,科考队需要把整块的叠层石带回南京。为了把 " 大块头 " 的叠层石搬回车上,他们可谓费尽力气。顶着身体不适,扛着各种仪器,采标本 …… 就这样,17 天内他们共采集了数百件化石,分四五批邮寄回南京。

△一名科考队员正在搬开挡路石头

科考队的一次 " 陷车 ",至今让庞科记忆深刻。" 当时刚下过一场大雨,车辆陷入泥坑,我们就去找牧民借拉车的绳子。" 庞科回忆说," 有牧民在放羊,大概 1000 来头。牧民让我们帮忙把羊都赶到河的另一头,他就借绳子给我们。" 于是,没有经验的一群人赶羊赶了快一个钟头。但是,羊群始终不肯过河。" 好在牧民还是把绳子借给了我们,不觉得辛苦,很好玩。"

△调研途中,车辆 " 陷入 " 泥坑

△科考队帮牧民赶羊,以便借拉车绳

未来,将破译青藏高原 5.4 亿年前的 " 地层密码 "

科考队这次带回来的化石有大用途。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科学家们会细细研究这些化石,揭开西藏高原未知的 " 奥秘 "。

△科考队员讨论疑难标本

" 过了 40 年,对于青藏高原,我们依然有很多问题弄不明白。" 庞科表示,这 40 年间,高原生态环境已发生了诸多变化。而为这些巨变发生的机制提供解释、评估影响、提出应对机制,就是第二次科考的最主要任务。

庞科坦言,打开青藏高原隆起最重要的依据就是来自于化石,科学家们在青藏高原上发现了丰富的地层以及藏在这里的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化石。" 然而 5.4 亿年前的前寒武纪地层,在青藏高原的化石种类非常少,只有不到 10 种。" 庞科表示,青藏高原对于研究这个时期的古生物学家而言还是尚未探究清楚的地带。

" 我们这次采集的数百件化石,正是为青藏高原距今 5.4 亿年前的地层年龄及其地层对比工作提供了基础研究资料。" 庞科透露,他们的下一步工作,就是研究这些化石。" 除了叠层石化石外,其余都是肉眼不能识别的微小古生物化石 , 需要借助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

(除标注外均为均由受访者庞科供图 编辑 黄媛媛)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