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08-24
深晚报道|全市三甲医院增加至18家,人均期望寿命达发达国家水平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40 年来,深圳卫生健康事业发生巨大变化。记者从深圳市卫健委了解到,深圳坚持 " 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深入推动医疗、医保、医药 " 三医联动 " 改革,实现从 " 病有所医 " 到 " 病有良医 " 的改变,打造健康中国 " 深圳样板 "。通过一系列改革,深圳主要健康指标持续稳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传染病发病率从 1979 年的 1521.50 /10 万下降到 2019 年的 396.21/10 万;2019 年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 81.45 岁,十年间提高近 4 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持续稳定在先进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国家队"落地深圳

全市医疗资源显著增加

2010 年以来至今年上半年,深圳医疗资源配置实现了翻一番,医疗卫生机构数由 1827 家增加至 4437 家,增长了 1.4 倍;床位数由 2.28 万张增加至 5.65 万张,增长了 1.5 倍,千人口床位数由 2.20 张提高到 4.20 张,其中原特区外地区千人口床位数由 1.64 张提高到 3.62 张;卫生工作人员数由 6.77 万人增加至 12.43 万人,增长了 0.84 倍,千人口医生数从 2.05 名提高到 3.03 名。此外,全市三级医院增加到 47 家,三甲医院从 4 家增加到 18 家,基本实现每个区至少配置 1 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基层医疗集团,每个社区配置 1 家社康机构。

与此同时,深圳还引进名院名校来深办医,举办了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中国医科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口腔医院等一批大学附属医院。其中,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中国医科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更是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治疗的 " 国家队 "。随着 " 国家队 " 的落地,深圳肿瘤、心血管等方面的诊治水平加快提升,全市市域住院率达到 98.1%,2019 年 9 万多名市外患者来深住院,肿瘤医院住院患者来自市外占比达 40%。

引入 " 国家队 " 的同时," 深圳队 " 也有优异表现。以深圳市儿童医院为例,医院血液肿瘤科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血液肿瘤科,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颁布的 " 年度中国医院血液科科技影响力排行榜 " 中,连续三年位列全国百强(综合医院 + 专科医院)全国儿童医院第 4、广东省儿科第 1,来就诊的患者中,90% 来自深圳市外,75% 来自广东省外,最远的来自澳大利亚。此外,医院还有华南最大的风湿免疫疾病诊治中心、儿童癫痫中心等。

打造 "顶天立地"格局

成立 15个重大疾病防治中心

在提供优质医疗资源的同时,深圳也立足打造 " 顶天立地 " 的医疗格局,实现全市一盘棋。去年,深圳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打造 " 顶天立地促健康 " 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新格局。市属公立医院牵头建区域医疗中心," 主攻 " 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负责学科建设 " 顶天 ";区属公立医院建基层医疗集团," 主攻 " 占比高达 90%以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负责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 立地 "。到 2025 年,深圳要组建 23 个区域医疗中心、23 家基层医疗集团,一个 " 顶天 ",一个 " 立地 ",互相配合,共同组成全市的 " 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

在 " 顶天立地 " 的基础上,今年,深圳还成立了 15 个重大疾病防治中心,让区域医疗中心一肩扛起承担重大疾病防治的任务。与此同时,深圳也构建起重大疾病防治中心为 " 龙头 ",联盟医院为 " 骨干 ",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为 " 网底 " 的防治联盟,让区域医疗中心与基层医疗集团一起 " 促健康 ",构建重大疾病 " 防治管 " 闭环。

一年减负 7亿元

居民卫生支出占比逐年下降

深圳还加大政府投入解决 " 看病贵 "。通过在公立医院率先试行药品 GPO 集中采购改革和取消耗材加成,深圳大幅度降低药品和耗材费用。在此基础上,深圳还分三步调整 2568 项公立医院收费价格,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 " 含量 " 的诊查费、护理费、手术费等,在优化医院收费结构、提升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同时,每年还为患者减轻负担 7 亿元左右。

与此同时,通过实施 "4+7" 药品集采等方式,市民看病负担进一步减轻。以抗癌药物培美曲塞为例,"4+7" 药品集采前,最小制剂价格为 9937.2 元,而在 "4+7" 药品集采后,最小制剂价格为 2776.97 元,还不到以往价格的三成。

数据显示,深圳医疗机构次均医疗费用在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上下,远远低于北上广和副省级城市水平。其中,全国门诊均次费用 272.2 元,住院均次费用 9976.4 元;深圳门诊 278.5 元,住院 11367.8 元;北京门诊 530.9 元,住院 22645.8 元;上海门诊 365.1 元,住院 17796.7 元;广东省门诊 272.3 元,住院 12014.0 元。广州门诊 348.6 元,住院 17791.5 元。统计显示,近年来,居民个人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逐年下降,2018 年下降到 14.42%远远低于全国 28.8%的水平。

打造健康中国 "深圳样板"

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83.73

《关于打造健康中国 " 深圳样板 " 的实施意见》提出,到 2030 年深圳人均预期寿命达 83.73 岁,较 2019 年的人均预期寿命 81.45 岁再提升 2 岁;婴儿死亡率不高于 2 ‰,婴儿死亡率不高于 5/10 万,继续保持国际领先水平;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不高于 15%,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健康生活、健康环境、健康管理、健康产业等指标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在医疗资源建设上,深圳也提出力争到 2022 年、2030 年,分别有 1 — 2 家、3 — 5 家医院进入全国医院排名榜百强。与此同时,通过深化与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以及境内外一流机构合作共建高水平医院、医学院、医学科研机构,未来深圳将推动更多医学优质资源集聚,在肿瘤、心血管等领域建设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专科疾病防治中心,在儿科、神经外科、口腔、眼科等领域建设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医疗中心或医学中心。加快中山大学 · 深圳、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高校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建设。

在 " 建高地 " 的同时,深圳也持续 " 强基层 "。未来,全市将建成 11 家综合类区域医疗中心、12 家专科专病医疗中心和 20 家基层医疗集团,实施社康机构、全科医生倍增计划,加强社康机构业务用房保障,到 2025 年、2030 年,全市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全科医生逐步提高到 5 名、6 名以上。

在应对突发重大疫情上,《实施意见》也要求提高疾病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未来深圳构建 " 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传染病战略储备医院+发热门诊网络医院 " 为主体的传染病救治医院网络体系,完善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高标准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医学装备建设,推进实验室、检验检查、医疗救治等装备现代化建设,建设国际一流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传染病医院,所有二、三级医院设置规范化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和负压病房、负压手术室,增配负压救护车。

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通讯员 深卫信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