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胡同庆新书《敦煌艺术中的人与自然》在文物出版社出版。该书总结了敦煌学研究专家胡同庆对敦煌艺术 30 余年的研究心得,从美学、伦理、环保等角度,带领读者走进敦煌壁画的世界。同时,作者还特别解读了壁画中所反映的古代人地关系、人类社会伦理、自然环境变迁等。书中呈现了许多美轮美奂的敦煌壁画,并结合壁画进行了详细地解读,方便读者理解。
敦煌,一个神圣的名字。这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也是艺术的殿堂。那些公元 4 至 11 世纪的壁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其中,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规模巨大,数量最多,技巧精湛,内容丰富,有 " 当今最大的美术博物馆 " 之称。
敦煌壁画的演化过程清晰明了地显现了一个民族吸收、融汇外来文化并熔铸成本民族艺术形式和艺术特征的脉络,是中西绘画融合的典范。胡同庆发现敦煌壁画中蕴含了许多美学规律和特征,他将这些规律写进了书中的第一部分 " 敦煌艺术之美 ",为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带来启迪。
历经千年创造的敦煌艺术,展现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朝代更替带来的社会变迁,展示了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书中的第二部分 " 敦煌艺术中的社会 ",对敦煌文化中对古人的人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观察。作者从传统道德的角度探讨了敦煌壁画中所反映的社会理想和宇宙观,涉及人生观、道德原则、家庭关系、忠孝观念、善恶思想、理想人格等多方面探讨。还通过将《太公家教》与《增广贤文》进行比较,对不同时代不同伦理思想进行了探讨。
在 " 敦煌艺术中的环境 " 章节,读者可以看到古代敦煌人朴素的环保思想,如大家都很熟悉的九色鹿故事。北魏第 257 窟《九色鹿本生故事画》中,溺水者因忘恩负义出卖九色鹿而全身生疮溃烂死去,欲求九色鹿皮毛的王后也因贪欲落空羞恨而死。经文最后说:" 大王即下令国中,自今已往若有逐此鹿者,吾当诛其五族。于是众鹿数千为群皆来依附,饮食水草不侵禾稼,风雨时节五谷丰熟,人无疾病灾害不生,其时太平运命化去。" 这一段内容很好地反映了动物与人类生态环境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环保意义。
深圳晚报记者 马君桐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