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08-26
深晚报道|法治成护航深圳腾飞“定海神针”:六大亮点解读深圳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上世纪 70 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漫卷鹏城大地。那时的深圳还是一张白纸,没有一家民营企业,也没有高新科技的概念,如今已孕育出华为、腾讯、大疆、比亚迪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民营科技企业。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年来,如同施展了魔法一般,而这个魔法就是法治,与改革同频共振,贯穿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全面助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也造就了今天的深圳。截至 2020 年 5 月底,深圳累计有商事主体 337 万户,创业密度稳居全国第一。

1

全国立法最多的城市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伊始,法治就深深镌刻在特区发展的基因里,成为护航深圳腾飞的 " 定海神针 "。1992 年 7 月 1 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26 次会议表决通过授予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深圳开始大刀阔斧改革,聚焦中心工作,加大制度创新和供给、加强立法保障,从源头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

截至 2020 年 6 月,深圳共制定法规 235 项(其中经济特区法规 194 项),政府规章 332 项,是全国立法最多的城市,从而在根本上保障了许多重大改革和创新的顺利进行,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8 月 13 日,《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发布,并公开征求意见。该条例针对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创新金融服务、加强产权保护、依法合规经营、规范监管执法、纠纷解决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条目准则。此次立法旨在以问题为导向,针对营商环境的痛点、堵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2

法治政府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一流的营商环境离不开一流的法治政府。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是深圳这座以法治为主要底色的城市长期以来为之奋斗的目标。

早在 1994 年,深圳就首次在全国地方政府中提出了建设法治城市的目标;2008 年出台了全国首部 " 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 ";2009 年率先开展法治政府建设考评;2016 年起,每年制定全面、详尽的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指引等,切实将法治政府建设作为中心工作进行谋划并推动。

自 2013 年广东省政府依法行政考评启动以来,深圳连续五年被评为优秀等次。2017 年至 2018 年,深圳市两度获评 " 全国法治政府建设典范城市 " 荣誉。2015 年至 2019 年,深圳在面向全国 100 个城市开展的中国法治政府评估中名列前茅,其中三次荣获第一。不久前,深圳市又荣获 " 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 称号,成为首批获评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因为表现突出、屡获佳绩,深圳被誉为 " 法治政府建设优等生 "。

3

实施最严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根据公开报道,深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7.9 倍,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 15 年居于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知识产权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 火种 "。一直以来,深圳把创新和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根和魂,实施知识产权 " 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 ",率先在全国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大幅提高侵权法定赔偿额上限。

面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需求旺盛的现实情况,深圳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设立了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落户深圳。

此外,深圳法院也打出了一套 " 组合拳 ":加强知识产权审判专业化建设,完善知识产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探索外观设计专利快审示范判决机制,建立技术事实查明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侵权惩罚力度,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4

领跑全国法院破产审判工作

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中," 办理破产 " 是 10 项核心指标之一。1993 年 12 月,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全国第一个破产审判庭。2019 年 1 月,深圳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破产法庭,首次尝试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破产网拍合作,对 5 块香港 " 幸运车牌号 " 进行拍卖,溢价率达 57.9%。

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深圳法院全面优化司法职能,不断完善市场主体救治和退出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集中管辖、专业审判、预重整、破产管理人分级管理、简易破产程序、执行转破产、破产信息公开、破产财产网拍新模式等制度机制,为全国法院破产审判工作领跑探路,深度参与先行示范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作为全国金融中心之一,深圳的金融债权执行案件不仅数量多、标的大、协调难,而且衍生案件多、处置程序繁琐、周期长,是执行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019 年以来,深圳中院执行局通过组建专业执行团队、加强案件审查、汇聚各方力量参与和建立规范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涉金融债权执行之路。

5

" 秒批 " 事项已达 244 个

优化政务服务是营商环境改革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深圳市在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高扬 " 放管服 " 和 " 强区放权 " 改革风帆,深入推动政府职能向高层次转变,以最简手续、最快速度、最低成本,对内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对外提升群众获得感。

针对企业和群众吐槽最多的政府的审批流程和办事效率,深圳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出 " 三十证合一 ",启动 " 开办企业一窗通 ",推出个体户微信申报、商事登记秒批、" 深港通注册易 " 等一系列措施。

根据市企业注册局的统计,2013 年 2 月底,深圳市商事主体总量为 99.4 万;商事制度改革启动后,仅 2013 年 3 月,深圳的商事主体迅速突破 100 万;截至 2020 年 5 月底,全市累计共有商事主体 337 万户。数字虽然不能说明经济发展的总体实力,却能反映出城市营商环境的吸引力,以及投资者选择深圳创业投资的信心和对深圳未来发展的稳定预期。

目前,深圳作为国内唯一的政务信息共享示范市," 秒批 " 事项已达 244 个," 无感申办 "196 个,市民、企业办事正在从 " 最多跑一次 " 向 " 一次都不用跑 " 迈进。

6

打造国际商事争议解决高地

面对中国企业无法有效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权利的现实问题,深圳积极推动纠纷化解关口前移,充分调动仲裁、律师等专业力量参与纠纷调处,推动形成了国际化建设的国际仲裁院、联动港澳的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全国率先探索 " 国际商事调解 + 法律查明 " 的蓝海法律查明和商事调解中心等一批高水准、国际化的非诉讼争议解决机构,为各类争议提供更加丰富快捷的多元化解决渠道。

深圳国际仲裁院(深圳仲裁委员会)主动对接国际,率先推出可以受理 " 投资者 - 东道国 " 投资仲裁案件的仲裁规则,将新规则转化成中国 " 走出去 " 企业保护合法权益的新手段,并制定《深圳国际仲裁院关于适用〈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的程序指引》,逐步建立多个海外机构。其中在北美设立的中国第一个国际仲裁海外庭审中心,不仅有利于保护深圳本土跨国企业的海外权益,还有利于提升深圳营商环境的国际影响力。

深圳晚报记者 伊宵鸿

相关标签

营商环境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