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之际,深晚记者专访深圳知名科技企业——华大基因,了解其在深圳 13 年的发展历程,挖掘华大人在深圳乘风破浪背后的故事。
2007 年,当汪建在北京华大和众人说出要来深圳的时候,同事都愣住了。因为当时许多员工是北京人,或者刚在北京安了家,要离家前往千里之外的深圳打拼实在太突然。但汪建说得很直接:" 要么背包去深圳,要么背包回家。" 这是 13 年前的华大记忆,也是筑梦深圳的开始。
▲ 2007 年,华大创始人在深圳盐田恩上村考察
最终,北京华大保留了下来,但从总部变为华大的北京分部。2007 年,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正式成立。
南下深圳重新开始,有的人说:" 华大疯了!" 而汪建却说:" 我们希望找到一个能支持我们、理解我们的地方,在这点上,深圳有它独特的一面。"
深圳的开放和包容给了华大茁壮成长的土壤。13 年来,华大凭借自己从未改变的 " 痴心 ",过硬的科研实力," 产学研 " 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在深圳这片沃土上迎来了一次次曙光,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选择。
成功绘制首个亚洲人基因组图谱
开启深圳生命科学领域影响力
2007 年,刚落户深圳的华大开启了首个亚洲人基因组图谱绘制的 " 炎黄一号 " 计划,目标是完整测序一个黄种人的基因组。自此,华大科研团队又开始了日夜奋战,以办公室为家的生活。
2008 年,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图谱(" 炎黄一号 ")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杂志上。为中国人的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开启了深圳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 2008 年 11 月 6 日, " 炎黄一号 " 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自然》杂志上
这一年,深圳华大办公楼的墙上贴了这么一幅标语:忆往昔,百分一重在参与,虽然是铁索木船,毕竟铭青铜不朽; 尽管是国际接轨,基本属附庸随从。看今日,挑重任百分之百,攀高峰砺兵秣马,顶天地中华一功;依然是中英结盟,却已为亚洲先锋。
之后,华大开始以每年超过百篇文章的速度爆发科研成果。截至 2020 年 7 月 7 日,华大已累计在国际顶级系列期刊上发表文章 384 篇,其中,有 368 篇是来深圳后发表的。
▲截至 2020 年,由华大主导或参与的部分研究成果学术论文
首个国家级综合性基因库落地深圳
打造中国版诺亚方舟
基因是万物生存发展之源,物种保存最重要的是基因的延续。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先后建立了国家或地区级的基因数据库。
据介绍,在华大的积极倡议、推动下,经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的批复,深圳国家基因库于 2016 年建成使用。
▲正式运营的深圳国家基因库
作为国家级重大战略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深圳国家基因库对生物遗传资源进行存储、读取、合成运用和开放共享,现已成为全球领先的综合性基因库。承载着诺亚方舟般的生命希望,深圳国家基因库存储着人类和地球未来的多种可能。
打造成果领先的 " 深圳模式 "
民生普惠走向全国
据悉,我国当前新生儿唐氏综合征发生率约 1/800 至 1/600,每年就有约 2.4 万名唐宝宝出生。唐氏综合征目前还没有有效治疗方法,孕期进行产前筛查和诊断是及早发现及干预的有效措施。
华大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正在通过民生普惠的方式走进千家千户。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华大基因累计为超 600 万孕妇提供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据深圳市卫健委报告,2011-2018 年,深圳唐氏综合征总发生率由 2011 年的 4.94/ 万上升为 2018 年的 13.42/ 万。但在全市各级医疗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有效干预,2018 年全市唐氏儿的出生率仅 0.82/ 万。
▲ 2011-2018 年深圳市唐氏综合征发生率(图片来自深圳卫健委)
作为 " 深圳经验 " 的一个实际案例,华大实践正在造福深圳,也正在被推广至全国乃至全球。当前,这类民生服务模式已在河北、长沙等多省市落地,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
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华大智造助力开启人人基因组时代
2003 年,全球科学家完成了首个 " 单人全基因组测序 ",为此付出了 13 年时间,花费超 30 亿美元。
2018 年,华大智造发布全球日生产能力最强测序仪 DNBSEQ-T7,24 个小时可以完成 60 人的全基因组测序。现在,单个人的全基因组测序成本已降至 500 美元以内。
近 30 年的时间,基因测序以 " 超摩尔定律 " 的速度发展,背后是核心技术和工具的自主可控。华大智造突破了核心技术被国外 " 卡脖子 " 的封锁,成为中国唯一、全球唯三可量产临床级别高通量测序仪的公司。
打破行业垄断,降低测序成本,华大智造助力行业进入人人基因组时代。
科技抗疫
" 火眼 " 实验室点亮全球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病毒,华大人不惧正面硬刚。武汉封城,在众多排队出城的车流里,华大基因的同事对交警说,我必须进去,我是做病毒检测的。在实验室里,数日无休的小伙伴在给家里打了不到 1 分钟电话报平安之后,擦擦眼角的泪水继续工作 ……
在夜以继日的努力下,华大基因第一时间研发成功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并向全国捐赠超 13 万人份。
▲ 2003 年,华大破译 SARS 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无偿捐赠 30 万人份病毒试剂盒。
随着病毒核酸检测需求量暴增,华大基因只用了 5 天,就在武汉建成日检测通量达万例的 " 火眼 " 实验室。随后," 火眼 " 模式向全国甚至全球复制。在国内,华大基因运营的 " 火眼 " 实验室已在北京、武汉、深圳等十余个城市落地。在海外,华大基因累计设计建造 " 火眼 " 实验室 58 个,分布在阿联酋、塞尔维亚、沙特等全球 17 个国家(地区)。
▲ 2020 年,华大 " 火眼 " 实验室助力全球抗疫
" 火眼 " 成为了中国抗疫成功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国际抗疫行动的 " 中国名片 "、" 深圳名片 "。
将身体好摆在第一位
创新之城的另类组织
鼓励爬楼,设立站立办公区,随处可见的运动器材,标注着卡路里的三明治和果汁 …… 这是很多人惊叹的华大特色,也是华大人践行的 " 三好 " 文化。
2007 年华大落地鹏城,深圳市政府赠予牌匾写道:" 工作好、学习好、身体好 "。华大集团董事长汪建认为,应该先有身体好,才能学习好、工作好。于是,2014 年市政府再予牌匾:" 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
▲深圳市政府赠与华大的两块牌匾
简单的位置交换道出了华大对员工健康管理的重视,不仅表达了华大对生命个体的尊重,更是华大人对生命科学的践行与追求。
采访过程中,华大基因代表一直十分感谢深圳的开放、创新和包容,让其得以自由地发展和成长。
未来,华大基因将继续秉承 " 基因科技造福人类 " 的使命,为推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促进深圳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深圳晚报记者 叶洋特 编辑 汪仕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