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 · 故宫博物院
这俩世界文化遗产
一个淡雅幽静,一个大气恢弘
看似无瓜葛
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近日," 苏州最江南 " 学术论坛暨《江苏地方文化史 · 苏州卷》首发式举办。
本书第十五章,聚焦 " 园林及建筑文化 "。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朱琳,带着她的学生们,实地探访,查阅大量古今史料,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再现出苏州园林的前世今生,以及和故宫博物院的 " 缘分 "。
"
《江苏地方文化史 • 苏州卷》是 "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 " 研究编的编撰成果之一,也是第一部较为系统、成熟的 " 苏州文化史 "。
该书图文并茂,由苏州大学教授、博导王卫平主编,系统梳理和总结了苏州自史前至民国时期的文化成就与脉络。
1、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春秋时期,吴国苑囿别馆园林 20 多处。
三国时期,苏州寺院 70 多处,寺观园林联翩建立,胜景仅次于南京。
两宋时期,苏州仅私家园林就有 50 余处,与杭州、湖州三足鼎立,且居于首。
苏州拙政园
明代,苏州园林无论数量还是艺术造诣,都进入了历史上的最高峰。据记载,明代苏州在不足 20 平方公里的府城,至少有园林 80 多处。
清代,苏州园林延续明代盛景,府城更为密集,现有文献所见的 190 多座园林,约有一半在府城。
……
苏州拙政园
如今,苏州古典园林保存完好至今的尚有数十处。其中,拙政园等九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朱琳说,苏州园林的源头可追溯至 " 皇家 "。"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李白的诗,带我们梦回 2500 年前的姑苏台。这是吴王宫里的园林,也是苏州园林的老祖宗。
细细说来,2500 年前,吴国的苑囿别馆园林有 30 多处,亭、台、廊、榭、宫、殿、阁等建筑类型齐全,重视以水为景,栽花植木和室内装饰,借景于自然,长廊连绵,是后世苏州园林的开端。
2、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苏州园林师法自然,重在因地制宜;追求意境,充满诗情画意;讲究协调,表现淡雅幽静。
苏州园林,为什么这么有名?白居易、范仲淹、梅尧臣、朱长文、叶梦得、范成大 …… 一大批文人天团为它倾情代言。上头条,不是什么难事。
唐宝历二年(825),苏州来了一位满腹才情的父母官,他叫白居易。苏州刺史的厅署,郡治正厅黄堂规模宏大,抬头就能看到 " 齐云楼 ",这是当时远胜岳阳楼一筹的名楼。楼前是文武二亭和芍药坛。
郡治后,有木兰堂,种满了木兰。木兰堂后面是一个池子,池上有孤岛楼阁,有丛菊、修竹、垂柳,还有雏鹤、驯鹿 …… 池子北边是池光亭,旁边有两座假山。
苏州园林的雅趣,离不开太湖石造就的假山。白居易在他的散文里告诉我们,太湖石的百变造型,早在一千多年前,他就已经 get 到了:
" 有盘拗秀出如灵丘鲜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
又有如虬如凤,若跧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者。风烈雨晦之夕,洞穴开颏,若欱云歕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
烟霁景丽之旦,岩堮霮,若拂岚扑黛,霭霭然有可狎而玩之者。昏旦之交,名状不可。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 ……"
一篇《太湖石记》,让他跨界成为太湖石鉴赏界的 " 鼻祖 "。
苏州沧浪亭
宋代,苏州私家园林的主人,多是当时的著名文人,比如范仲淹、梅尧臣、朱长文、叶梦得、范成大。为自家园林代言,必须是专业的。
官至宰相的范成大,退休以后,在石湖别墅安度晚年生活,留下传世名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3、金碧辉煌紫禁城,红墙宫里万重门
今年,紫禁城正好 600 岁。
大红的宫墙,巍峨的楼宇 ……
说苏州园林,怎么会写到紫禁城?因为造苏州园林的工匠大师们,也参与营造了紫禁城。
北京故宫博物院
朱琳说,苏州园林的制胜在于 " 文 " 与 " 匠 " 的最好融合。" 文 " 是园林背后的文化气息和品性、品节;" 匠 " 则是来自苏州西部太湖之滨的 " 香山帮 " 工匠。
作为建筑流派上的 " 香山帮 ",指代苏式、苏派建筑技艺。他们既能造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江南民居,也能造恢弘气魄的紫禁城。
故事要从 1417 年说起。这一年,以 " 香山帮 " 的为主的建筑大军进京,开始了皇城建设的伟大工程。这群匠人来自苏州吴县,他们有的擅长木工,有的擅长雕塑、彩绘 ……
这群人中,有个灵魂人物,名叫蒯祥。蒯祥的父亲是一名技艺高超的木工,曾在南京任总馆建筑皇宫的 " 木工首 "。
蒯祥自幼随父亲学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父亲告老还乡后,继承父业,在朝廷出任 " 木工首 "。
在他们的参与下,第二年,紫禁城西宫建成,午门、奉天门、奉天殿、仁寿宫 …… 紫禁城撩起了绝世惊人的面纱。
" 香山帮 " 进京,也被记录在了史料里。明永乐年间,蒯祥参与营造紫禁城,后长期主持北京宫殿的建设,官至侍郎,皇帝尊他为 " 蒯鲁班 "。
在康熙《苏州府志 · 蒯祥传》,这样写道:永乐年间,蒯祥被诏去营造紫禁城,不论是殿阁楼榭,还是回廊曲宇,都是随手画来。每每都很符合永乐皇帝朱棣的心思。
最神奇的是,蒯祥能够双手同时握笔画龙,合在一起,又自成一体,根本看不出来是两只手同时绘画而成。
苏州吴江退思园
4、园池亭榭,宾朋声伎之盛,甲于天下
都说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园林,作为苏州文化的芯片,演绎了现实中的天堂景象。
朱琳说,她自己心中有一个梦想,就是想把苏州园林专门出一部书。于是,她用三四年的时间,走访了苏州 30 多个园林,到园林档案馆、园林博物馆、园林管理部门,查阅各种史料、档案。在梳理《江苏地方文化史 • 苏州卷》时,她还带着学生做了社会调研。她想知道,游客在游览园林时,除了赏美景外,能否体会到园林背后的文化和风骨。
走访园林时,朱琳有一个习惯:在观众没有到来前,就走进园林。和园林里的一草一木,进行 " 对话 "。
" 一般来说,夏日的 7:30,我就在园林里了。" 朱琳说。为何这么早进园?" 我想在人间烟火气还没升起时,去体会造园主的心境,感受造园主志趣所在。"
苏州沧浪亭
在朱琳看来,赏苏州园林,不仅要赏风景,更要赏园林背后的风雅和风骨。就拿沧浪亭来举例,也许大多数游客看到的是 108 个花窗,园中品种不一的竹子;实际上,沧浪亭是自宋代以来,文人士大夫清品的共识、共建。
北宋庆历五年(1045 年)初,诗人苏舜钦游居苏州,择地建园。因思屈原与渔父故事,有感于 "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于是建亭取号沧浪。后来,沧浪亭在屡毁中不断重建,同治年间,又原址恢复。
" 千年来,沧浪亭的内核和灵魂‘沧浪之水’‘清风明月’,一直延续至今。而这也是我国传统知识分子至高清品的集体追求。" 朱琳说。
文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胡玉梅 刘静妍
图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刘畅 高达 郑文静 吉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