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陈宗浩,1945 年出生在海南琼海县,1965 年考入中南林学院,1970 年分配到海南涉水县工作。1980 年调入深圳,1984 年调入南油集团,任南油机关工会主席。2005 年退休。他在工作和业余期间留下了南山自 1984 年以来的全景影像,至今仍在拍摄记录深圳面貌发展变迁。
▲ 1984 年,陈宗浩在蛇口的留影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40 年沧桑巨变,日新月异,目不暇接,这座创新城市每年都在成长,现在已发展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从曾经的人迹罕至到如今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城市的生长,离不开建造者与记录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是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日夜不息的奋斗,才让我们知悉这座城市发展的脚步,与城市的生长历程。
在深圳的一群城市记录者中,有个人也是早期参与特区建设的拓荒牛,他从工作开始就用手中的相机 40 年如一日记录南山的地形地貌的变化,用脚步丈量城市的每一寸土地,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他就是原深圳南油集团机关工会主席、高级政工师陈宗浩,一位城市发展的见证者。
【参与者】进入南油见证南山发开
陈宗浩是海南博鳌人,是 1965 年 " 老五届 " 大学生,毕业后回到海南工作。1979 年,改革开放拉开序幕,也开启了陈宗浩对于深圳经济特区的向往。1980 年,陈宗浩调到深圳工作,最初是筹建一所港资医院,但后来投资企业的原因,医院筹建工作停滞。
▲ 1984 年 8 月 8 日,南油集团开业
1983 年,广东省和深圳市政府决定利用为南海油田勘探开发提供后勤服务的机会,综合开发南头半岛,由深圳市特区建设公司、中国南海石油联合服务总公司、香港广大事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南海石油深圳开发服务总公司(1994 年更名南油集团,以下均称南油集团)。
1984 年,陈宗浩进入南油集团工作,在总经理办公室负责接待、宣传。于是南油集团专门给他配备了一台当时很珍贵的进口美能达相机,他也把摄影爱好带进了本职工作里。
陈宗浩当时办公室人少,没有人会照相,自己在大学学过照相,也会冲印照片,于是就主动承担了摄影工作任务,为南油开发和公司活动留存照片。
1984 年 8 月 8 日,南油集团举行开业庆典,陈宗浩在现场拍摄活动照片。那日,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省长梁灵光,副省长李建安,光大集团董事长王光英、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许家屯、深圳市长梁湘等领导来为开业典礼剪彩,广东省、深圳市主要领导以及中外来宾、港澳工商界人士七百多人都参加了开幕酒会。南油集团的成立,标志着南油开发区综合开发建设的正式启动,也拉开了除蛇口工业区范围外,南头半岛发展的序幕。
南油集团开发南头半岛与蛇口工业区一样,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区域经济,也有规划审批、人事调配和市政管理权。
1984 年,南油开发区以发展工业为主,重点建设中心区域,兴建厂房、住宅,提供基础设置配合服务配套。南山第一栋商业住宅高楼海晖大厦获批建设,楼高三四十层,紧靠南山主干道,南海大道,交通便利。陈宗浩连续参加了海晖大厦的奠基、剪彩和盖成典礼,并用他的相机记录下了这些盛大场面。
1989 年,深圳港妈湾港区工程建成,为蛇口工业区的发展乃至深圳特区经济贸易的繁荣提供了关键性的基础设施保障。妈湾港当时是深圳市西部最好的港口,面临珠江矾深水航道,有三公里多的海岸线,港区天然水深 9 至 14 米,水深条件比赤湾港和蛇口港水深都好。
1985 年妈湾港开发建设时,需要在蛇口和赤湾港交界的左炮台进行爆破,运来了二十几吨真材实料的炸药。当时陈宗浩站在几百米远的警戒线外,第一次看见那样的场面,定向爆破后,他感觉地动山摇,半座山一下子破裂,土石滚滚落下。他脑子里嗡嗡作响,但手上的动作没有停下,又是拍照又是录像的,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个真实又震撼的时刻。陈宗浩说,他的那个张用相机拍的照片,可以称作是 " 南山开发第一炮 "。
2004 年,政府重新规划了南山的发展,南油开发逐步慢了下来。但在南油开发的 20 年时间里,南油牵头完成了后海片区的填海工程、" 三通一平 " 工程,和蛇口、华侨城一起修建了公路、铁路。可以说,南油前 20 年的开发给南山现在的跨越式发展留下了很好的基础。
【记录者】用全景照片记录城市变迁
在陈宗浩的镜头下,出于留存资料的需要,记录了南头半岛从荒地到高楼的变迁,从人烟稀少到车水马龙的变化。他说,最开始的拍深圳其实都是他出于自己的爱好,没想过这些照片会成为珍贵的历史影像,无意中的积累成为深圳历史的一份见证,他觉得特别有意义。
虽然记录深圳的人很多,但只有他是用全景式接片方法,更为宏大、视角广的记录,这样留给后人能有更多的信息,也更容易留存特区城市发展的全貌。
陈宗浩回忆,第一批照片是他刚到深圳工作时,在罗湖拍摄的,当时他住罗湖德兴大厦,家里人从香港来探亲,他就用小舅子给他的傻瓜相机留影,最后要冲洗胶卷,他看到有一段胶卷还没有用,于是爬山楼顶,将附近的景色拍了下来。由于当时罗湖在发展建设,拍到的都是一片大工地,他突发奇想,将照片拼接,没想到效果很好。
等到他来南油工作,他就用全景式记录方式来拍摄南山。" 单张照片一个镜头就只能拍这么大,但蛇口多大,整个南山多大,那时候没有鱼眼镜头,也没有全景相机,只有拼接照片,才能看到全貌。" 陈宗浩说,从 1984 年开始,他就每年都记录南山,有意识在同一个位置,同一个角度留存,供以后对比。
有几张非常经典的照片,是航拍的。现在无人机航拍已经非常普遍,但那时候没有这么先进的技术。陈宗浩说,出于机缘巧合。1986 年年底,陈宗浩跟着南油的一位顾问一起,在直升飞机上拍摄了开发区的航拍图。陈宗浩登上直升机后,只能打开一个门,伸出去拍,也没东西固定住身子,就用一个绳子绑住腰部。直升机从南山直升机场出发,绕到前海、蛇口、后海,一共飞了三圈。陈宗浩把焦距调到最远,从不同角度拍了很多照片,用掉了两个胶卷。他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什么保护装置都没有," 一脚蹬下去,就完蛋了。"
为了拍出好看的照片,陈宗浩经常独自各种制高点拍照。一个摄影包、几瓶水、一把登山杖,就是他的装备了。每次陈宗浩爬楼爬山拍照都要花上一天时间。有时刚开始爬觉得天气很好,等爬到山顶的时候,光线又被云雾遮住了,没办法拍照。他就只能不断地走,上山下山,等待合适的拍照时机。虽然拍照的过程不容易,但是每次拍到好的照片,陈宗浩就会特别开心,也不在意一身的疲惫了。
为了能全面地记录南山整体面貌,陈宗浩是大南山顶的常客。当时大南山顶没有多少树,他选取了几个前面没有遮挡的悬崖处,用手中胶片机逐一拍摄。
作为深圳拍摄全景照片第一人,陈宗浩的出名是在 1995 年,当时深圳市博物馆举办建市 15 周年展览,南山区受邀参加。于是区贸易发展局馆就问他要照片,进行南山新旧面貌对比。于是他用冲洗的相片手工拼接了一幅南山全景图,和当下的场景对比,一下轰动摄影界,这也是南山全景图片第一次公开亮相。后来,很多摄影开始受他启发,全景式记录深圳。
【捐赠者】无偿捐赠深圳的历史影像资料
陈宗浩拍摄的底片数不胜数,他原本是把照片放在单位保管的,但是经过几年的时间,底片就会渐渐变黄,洗出来的照片也会变色。正愁如何保管时,同事热心地帮他打电话给博物馆和档案馆,问他们需不需要深圳的影像资料。档案馆和博物馆得知后非常高兴,热情地接受了陈宗浩的捐赠,如获至宝。
1997 年,陈宗浩把照片捐给了深圳博物馆,获得了一张征集文物收据。后来也陆陆续续有很多单位过来询问,他也很乐意将自己拍摄的照片交由专业机构保管。陈宗浩没有数过自己拍了多少照片,他向南山博物馆捐赠过自己的所有照片,南山博物馆统计出 14,000 多张照片。他这才发现,自己一直以来拍摄的照片都是非常珍贵的历史影像,从此,他便有意识地记录深圳的发展变化。
每次陈宗浩的照片展出,展览观众的评价都很高,认为他的作品兼具艺术性、时代性和纪实性。他记得有一位高级工程师评价他的照片说:" 相片里面的记录的历史是最真实的。" 他还收到过一位退休记者的感想,洋洋洒洒写了三段话,表达他看到照片时的感受。虽然陈宗浩没有拿过什么摄影类的大奖,但收到的一句句称赞、一张张收藏证、一份份捐赠证书让他感觉更加光荣。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为展示 40 年来深圳的发展历程,深圳市档案馆将承办《先行之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档案文献展》,征集令发布不久后,在 4 月 17 日下午,陈宗浩向深圳市档案馆捐出了万余幅记录深圳变迁的摄影作品,敬献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让更多人了解深圳沧海桑田的历史巨变。
退休后的陈宗浩在生活上没有什么压力,但他依然感觉每天 24 小时不够用。以前他一直是用镜头记录深圳,现在他想到把整个深圳都画下来。2010 年,他把深圳所有的山都爬完了,不断审视自然的风貌。七娘山、梧桐山、羊台山 …… 他把这些景色拍下来,打好草稿,再请专业的绘画老师接着画,他想做一件大事,用深圳的城市画卷配上彭庆元老师的诗、曾若明老师的朗诵,做成一个厚重的文化作品,去申报世界纪录。" 走不动了,拍不了照了,我就画画,画不动了我就用书法表达。" 谈到未来的计划,他依旧神采奕奕,觉得自己的生命还有无限可能。
回看自己照片里的深圳,他说:" 看深圳就好像看小孩长大一样,一开始还是一岁的小孩,慢慢长大成为年轻气盛的小伙子,现在依然是正值盛年。" 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建设起来,高新技术发展也走在世界前列,深圳经济特区能发展成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刚来深圳时的陈宗浩想都不敢想,但现在已经亲眼见证了这伟大的变化。陈宗浩作为和共同起成长起来拓荒牛,他希望自己能继续见证深圳的变化," 我计划好好活,一直到见证新中国成立 100 周年。"
深圳晚报记者 罗美慧 编辑 邹曾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