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7 · 15" 楼市调控政策发布一个半月后,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学凡关于深圳住房要学习 " 新加坡模式 " 的讲话,再次引发深圳下一步楼市调控方向的热议。
张学凡表示,大规模建房行动包括商品房和公共住房这两大块。
其中,公共租赁住房这一块,有 110 万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目标,每年公共租赁住房建设 10 万套,深圳将通过 5 年甚至 8 年补短板,力争使得住房供需矛盾得到较好的缓解,以此稳定房地产市场,让市民从 " 住有所居 " 迈向 " 住有宜居 "。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也是深圳获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周年。业界认为,深圳房地产市场走向有风向标意义,这意味着深圳楼市格局会面临巨变。
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香港就探索出以卖楼花、批租制、土地财政为特色的房地产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在上世纪 90 年代被内地引入,包括公摊面积、预售制等等,都带有较深的香港模式印记。
但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房价居高不下以及土地财政等问题都掣肘中国经济发展。作为建设中的先行示范区,深圳在此时提出住房要学习 " 新加坡模式 ",显然具有战略意义。
▲中华自行车厂大型安居社区项目,位于龙华区民治街道工业路与梅龙路交会路口
新加坡也曾为住房问题所困扰,但从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新加坡启动 " 居者有其屋 " 计划,开始大力兴建组屋。目前,新加坡有超过 80% 的人住在政府提供的组屋里,加上私人住宅,新加坡超过 90% 的人拥有自住房,且人均住房面积超过 30 平米。年轻人进入职场后,2 — 3 年就能买得起组屋。
新加坡的 " 居者有其屋 " 计划之所以能成功,有几个因素十分关键:
一是 1955 年《新加坡土地收购法》颁布,按照规定,只要基于公共利益需求,用途为住宅、商业或工业区,就可以征用。这使得新加坡政府掌握了大量价格低廉的土地,最终变成绝大部分人能买得起的组屋。
二是新加坡组屋价格与人均收入严格挂钩。通常情况下,三房户型是个人年收入的 3 倍,四房户型是两个人年收入的 2 倍左右。一般情况下,年轻人工作几年时间,靠积蓄就能买得起一套房,而且购房支出占新加坡人收入的比例常年低于 25%。
▲长圳公共住房项目(凤凰英荟城),位于光明区凤凰街道光侨路与科裕路交会处东北侧
目前,深圳已成为中国最不依赖土地财政的城市之一,这为深圳学习 " 新加坡模式 " 提供了支撑。但与此同时,深圳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土地成本高昂等问题,此外,由于深圳入户门槛低,多年来一直处于人口大幅净流入状态,这也给深圳住房制度改革带来极大挑战。
▲呈祥花园二期项目,位于龙岗区坂田街道坂李大道与中浩二路交会处西侧
但再难,改革也得向前推进,或者说,正因为难,改革的必要性才得以凸显。" 新加坡模式 " 未必可以全盘复制,但深圳能够为之探索和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来源 | 新华网
编辑 | 陆楚一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