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09-03
深晚报道|拓荒精神大讲堂开讲啦!摄影家周顺斌讲述《用青春铸就国家记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近日,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市委老干部局拓荒牛复明基金和深圳晚报于全媒体正式推出 " 拓荒精神大讲堂 ",作为 " 致敬拓荒牛精神传承 " 系列活动。在第一讲中,摄影家周顺斌通过两张珍贵的影像图片,生动再现了当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历史。

▲摄影家周顺斌讲述《用青春铸就国家记忆》

▲摄影家周顺斌。

为致敬艰苦岁月中奋斗的 " 拓荒牛 " 们,传承 " 拓荒牛 " 精神,深圳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携手拓荒牛复明基金,于今年初发起、组建深圳拓荒牛精神宣讲团,并邀请早期投身特区建设、见证城市发展的基建工程兵、模范人物、文明市民和党校老师作为宣讲团成员,走进校园、社区和企事业单位进行 " 拓荒精神,薪火相传 " 主题宣讲。

深圳电视台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摄影家协会顾问周顺斌,通过回顾 40 年前两万基建工程兵乘坐闷热的罐头火车南下及投身建设深圳的历史图片,还原拓荒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用青春铸就国家记忆》主题讲述中,周顺斌分享了珍贵的影像图片,生动再现了当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历史。那些感人的建设场面、豪迈的军人身影,将特区 " 拓荒牛 " 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形象深深刻印在人们的心里。

▲周顺斌摄影作品《竹棚婚礼》

拍摄于 1982 年春节的《竹棚婚礼》,记录的是傅玉行与陈淑云在竹棚军营举办的简易婚礼。据周顺斌介绍,照片上的傅玉行是他当时的战友,一名保卫科的干事。一旁的女同志叫陈淑云,是傅玉行的未婚妻。当年,他们正准备在鞍山结婚时,火车把他们送到了深圳,于是,他们选择了在深圳完婚。

当时的深圳,条件非常艰苦,婚房、婚床、水、米、柴等都得要自己去找。陈淑云曾劝傅玉行回家,傅玉行说:" 我是一名党员,是一个军人,得服从命令,怎么能在艰难的情况下走呢?" 最终,两人都留在了深圳,在这片土地上深深地扎根。30 年后,傅玉行夫妇的女儿在国外大学毕业后也回到深圳结婚,周顺斌又为他们的女儿拍了婚礼照片。

另一张照片《升》是周顺斌于 1984 年在红岭大厦拍摄的。活动现场,照片中的主人翁邹洪涛回忆往昔,那段建设特区的岁月。" 深圳人,要有深圳人的精神;建设者,要有建设者的风貌。"《升》的定格,完美诠释了当时深圳的建设成就和建设速度。邹洪涛回忆," 我当时在红岭大厦工地负责塔吊、安装拆卸和建设安全工作。当时周老师来到工地找我,就在红岭大厦的第三层全楼的楼顶上。我在楼梯口吊站,他在二楼平台的架子上照相。这个《升》的名字起得太好了,就像深圳建设的速度——三天一层楼,我们红岭大厦也是三天一层楼。"

▲周顺斌摄影作品《升》

上世纪 80 年代,在周顺斌的镜头下,深圳许多标志性工程的施工过程被刻印在纸上。他也凭着过硬的摄影技术和不辞劳苦的精神,拍摄了许多优秀的摄影作品,先后获得了各种摄影奖项,其中包括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金牌奖、广东省新闻摄影作品展一等奖、深圳十年首届大鹏文艺奖等。

" 从 1981 年开始,我就开始拍深圳。1983 年集体转业以后,我就在电视台做摄影记者,一直到退休。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相机,把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再通过一张张照片,再现当时的在建设中的特区,再现我们激情燃烧的岁月。" 周顺斌说。

据了解,拓荒牛复明基金由深圳市拓荒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刘坤德、广西新章物电防伪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沈远彪和爱心人士李翔、黄辉能共同发起。旨在通过健康、精神、文化等不同的关爱形式,传播拓荒牛精神和深圳精神,彰显深圳的城市温度。

此外," 拓荒精神大讲堂 " 将全年推出 8 期主题视频文字及视频记录,在网易深圳、深圳 ZAKER、深圳 + 客户端进行公益推送。并在深圳喜马拉雅平台上线 " 拓荒精神大讲堂 " 音频专辑,以文字、视频、音频形式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引导深圳新一代建设者继续发扬拓荒牛精神,做新时代的 " 拓荒牛 "。

深圳晚报记者 袁晔 见习记者 饶晶晶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