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5 日,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电影《信条》的内地票房突破了 1 亿元,用时 1 天 11 时 29 分。
《信条》是克里斯托弗 · 诺兰执导编剧的第 11 部长片,他的作品以非线性叙事、镜头充满隐喻、时空变幻莫测等 " 烧脑 " 手法著称。但是与他的代表作《记忆碎片》《盗梦空间》相比,《信条》的复杂程度还是超过了观众想象,许多观众表示:" 这是一部必须要二刷的电影 "。
深晚记者在深圳首映礼现场观看了《信条》,在此先给大家一个观影建议:如果只想看一遍的观众,观影前可以先了解一下热力学第二定律、时间之矢、熵、反物质等科学概念。如果观众做好了二刷准备,可以在第一遍观影时直接放弃思考,就当作在看一部特效特别厉害,拍摄节奏很好的特工电影,就像片中女科学家的台词:" 不要试图理解它,感受它。" 看完全片,你会对电影中许多铺垫和伏笔有所感受,再通过其他人的解读了解电影全貌,二次观影 " 走近科学 "。
9 月 3 日晚,影片上映的前夜,《信条》举行了 " 跨时空连线 " 中国首映礼。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五城的媒体和部分观众得以提前观影,并在映后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与导演诺兰,制片人艾玛 · 托马斯,男主演约翰 · 大卫 · 华盛顿,女主角伊丽莎白 · 德比齐进行交流。
这部电影前一个小时致敬 007 系列电影,黑人特工男主辗转全球各地,为拯救世界而努力,也有西装、美女、追车、动作戏等 007 标志性特点。诺兰表示:" 我从小就喜爱特工电影,它的内容非常有趣、令人兴奋。但是,如果不搞出点儿新意来,我是不会拍摄的。"
所以从电影中途开始,许多观众就被 " 搞懵了 "。诺兰一反过去电影的常态,很少借角色之口详细解读科学原理,同时这部电影剪辑节奏之快也远超前作。所以后半段观众一方面享受着正反两个世界带来的奇观,另一方面严重超载的信息量会让大脑直接 " 宕机 "。如果说此前的电影只是烧脑,看这部电影不亚于进行一次大脑极限挑战。
《信条》这部电影还有个奇特之处,男主角没有具体名字。对此诺兰解释称:" 这是采取了悬疑电影的一种传统,因为展现的是现在时,而非已经发生的事情,能够让观众更好地沉浸于电影的故事里。"
继《星际穿越》《盗梦空间》复映后,《信条》被誉为诺兰 " 时空三部曲 " 压轴之作。在被问及为何如此钟情 " 时间 " 这个概念时,导演表示:" 因为时间定义着我们的存在。而电影又是表达时间概念的最佳媒介,电影对时间的诠释有着非常独特的力量。" 不过在问及如果可以逆转时空想回到哪个时刻,诺兰表示不愿回到任何时间点。因为:" 已经发生的事就是发生了 "。这句话在片中是由罗伯特 · 帕丁森饰演的尼尔所说。互动过程中,诺兰导演萌点频出,比如一直保持着此前来华宣传时显露出的习惯——保温杯不离手,时不时就得啜上两口。
制片人艾玛 · 托马斯和诺兰一道携手制作了过往所有的长篇电影。艾玛说:" 诺兰只有在拍电影时才是最快乐的,因为那是他在创造一个世界。" 为了再现电影中飞机撞击建筑物的场面,剧组此次专门买来一架波音 747" 实拍 ",把这个问题抛给时刻紧盯预算成本的制片人艾玛,她一脸苦笑," 控制电影预算无论如何都是很难的。制作团队愿意付出一切努力让电影看起来真实无比,诺兰就是希望呈现这种真实感。但在这个事情上,我们后来发现如果通过电脑特效建模,(花费)比买一架真飞机还要高,那干嘛不(买一架)呢?"
谈起片中的奇观,艾玛老实交代:" 怎么逆转时空?由于使用胶片(拍摄),胶片可以正着放,也可以倒着放。关键是演员们要倒着演戏,这花了很大气力,需要反复练习。" 比如像男主角要学习倒着出演动作戏。
约翰 · 大卫 · 华盛顿透露当第一时间得知自己将成为诺兰电影男主角后,曾向影帝老爸丹泽尔 · 华盛顿求教,老爸给他支的招就是 " 把功课做在前面,不要被传奇、英雄吓到 "。说到电影中的女主 Kat 最后的孤注一掷,女主演伊丽莎白 · 德比齐表示:" 因为不管结果如何,她都信任他(男主)可以为自己兜底。这是一种直觉上的信任。"
深圳晚报记者 马君桐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