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09-07
深晚报道|拓荒精神大讲堂第二讲: 宣传老兵段亚兵回忆“建圳”光辉岁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近日,中共深圳市委老干部局、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及其名下拓荒牛复明基金和深圳晚报正式推出 " 拓荒精神大讲堂 "," 大讲堂 " 以全媒体形式发布,是 " 致敬拓荒牛精神传承 " 系列活动之一。在第二讲《两万基建工程兵深圳拓荒的故事》中,宣传老兵段亚兵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了两万 " 拓荒牛 " 来深建设的历史,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下的精彩故事。

▲段亚兵

本次活动的缘起,在于致敬艰苦岁月中奋斗的 " 拓荒牛 ",传承 " 拓荒牛 " 精神。今年年初,深圳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携手拓荒牛复明基金组建深圳拓荒牛精神宣讲团,并邀请早期投身特区建设、见证城市发展的基建工程兵、模范人物、文明市民和党校老师作为宣讲团成员,走进校园、社区和企事业单位进行 " 拓荒精神,薪火相传 " 主题宣讲。

在本堂《两万基建工程兵深圳拓荒的故事》主题宣讲中,深圳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段亚兵展示了 38 年前 " 拓荒牛 " 建设深圳的历史图片,用充满温情的话语向听众们言说了深圳经济特区高速发展背后的故事。从一个边陲小镇到高楼林立,特区的每一处都灌溉了老兵们辛勤建设的汗水,而军人们高大豪迈的形象也随着他的演讲跃然在人们的脑海。

▲段亚兵

"1982 年的时候我来到了深圳,是部队政治部宣传科的干事,我们部队集体转业的时间是 1983 年 9 月 15 日。来到深圳以后,全市各个单位都从基建工程兵大量地抽调干部,很快各行各业都有了基建工程兵的转业的军人。次年 6 月份,我穿着军装进入市委宣传部。当年我在这个大楼上班,这个大楼就是我们现在的市委大楼,当我知道我工作的大楼是我们战友盖的时候,感到非常高兴。"

在 " 拓荒牛 " 辛勤的劳动下,高楼大厦在特区拔地而起。但实际上,初创时期,为了不头顶星光露宿,战士们住在简陋的竹棚里,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段亚兵

" 当时部队住的都是自己搭建的竹棚,条件很差。我们遇到过台风,也遇到过火灾;夏天不遮雨,冬天不避风。我们一点点克服困难,也一步步建设城市。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这支队伍是变革者、弄潮儿;深圳是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验地,这支队伍是实践者、成功者;深圳是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哨阵地,这支队伍是马前卒、排头兵。"

回忆往昔,段亚兵的语气中洋溢着满当当的自豪。从初到深圳、集体转业,再到拓荒造城,他用质朴而深情的话语,向广大听众们讲述了初到深圳时的种种艰辛与困难,还原了 " 拓荒牛 " 们一路走来与深圳经济特区共同成长的历程。

▲昔日深圳

宣讲的最后,段亚兵动情地总结道:" 有人问我拓荒牛精神还存在吗?我的回答是当然存在。虽然今天的深圳海边渔村变为繁华世界,万间竹棚变成了摩天大楼,车水马龙换下了铁犁牛耕,红花绿树遮盖了荒原和工地,但是拓荒牛精神还存在。虽然 40 年后的深圳面目焕然一新,但是深圳开拓创新的城市精神没有减退,艰苦创业、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弱化,深圳的拓荒牛精神依然旺盛,这是深圳几十年发展势头不减的秘密所在。"

据了解,拓荒牛复明基金由深圳市拓荒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刘坤德、易签链(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沈远彪和爱心人士刘海林、黄辉能共同发起。旨在通过健康、精神、文化等不同的关爱形式,传播拓荒牛精神和深圳精神,彰显深圳的城市温度。

记者获悉,未来 " 拓荒精神大讲堂 " 还将继续推出 6 期主题视频文字及视频记录,在网易深圳、深圳 ZAKER、深圳 + 客户端进行公益推送,并在深圳喜马拉雅平台上线 " 拓荒精神大讲堂 " 音频专辑,以文字、视频、音频形式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引导深圳新一代建设者继续发扬拓荒牛精神,做新时代的 " 拓荒牛 "。

深圳晚报记者 袁晔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