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出版家范用先生逝世十周年,近日,四卷本《范用存牍》由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三联书店联合上海韬奋纪念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于近日举办新书对谈会以及 " 为书籍的一生——范用逝世十周年纪念展 " 等活动,借此表达对范用先生的怀念,同时思考新时代出版的意义和方向。
范用(1923 — 2010)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出版家之一,在他七十多年的出版生涯中,策划出版了许多影响中国文化界的书刊。他与当代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化人都有很深的交往,如夏衍、巴金、冰心、陈白尘、叶圣陶、赵家璧、吴祖光、汪曾祺、黄裳等。因为书,他们成为至诚的朋友。在与这些朋友的往来中,范用精心保存了近 2000 封来信。这些书信内容所涉及的主要是书籍出版的事情,其中不乏名著,如《随想录》《傅雷家书》《干校六记》《牛棚日记》《编辑忆旧》《为书籍的一生》《诸神复活》《万历十五年》等,是研究中国出版史和文化史的珍贵资料,具有极高的价值。其中还有朋友之间的思想和感情交流、出版工作的体会、读书的感想等,体现出这些文化人的人品风范和喜怒哀乐。范用去世后,这些信件以及藏书由范用家人捐赠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整体收藏。
《范用存牍》(共 4 卷)即是这些珍贵书信的全编,依 " 除涉及个人隐私、私人恩怨外,其他内容悉数保留 " 的原则,收录了范用先生与近四百位作者、出版人、编辑、书店人、媒体人、热心读者之间的 1800 余封信。全书除个别错字予以订正外,其余均保留原貌,一仍其旧。同时,还附录了通信人简介,方便读者查阅。
整体装帧设计上,也去繁从简,回归本初。熟悉范用的人都知道,他保存的这些信件,像档案整理一样,一封封贴在自制十六开的牛皮纸本上,总计五十六本;每本封面编号,并在正中贴一邮票作为装饰。《范用存牍》的设计灵感即源于此,从封面用纸、邮票邮戳,到各卷的编号函签,在细节处还原了范用精心保存的信函本。同时,每本外覆半透明的牛油纸,初看透着一丝丝神秘感,尘封在 " 档案 " 中的往事在打开书的那一刻渐渐清晰。
一位出版家和他所代表的时代
《范用存牍》中所收录的信件时间跨度从 20 世纪 30 年代到 2009 年,大多写于 1978 年以后。 " 信件里披露了《傅雷家书》的来龙去脉;《读书》杂志的光彩与坎坷;保留了《随想录》《懒寻旧梦录》《干校六记》《云梦断忆》《一氓题跋》《编辑忆旧》…… 一大堆书背后有趣和曲折的故事 "。这些在中国出版史上极为重要的出版物,显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时代精神。探讨书稿问题的多封来信,更反映出范用 " 作为文化寻矿者、发现者的执着和赤诚 ",以及他作为出版者对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关注与思考。这些书事,都是当事者的自述,堪称信史,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化史及出版史的第一手史料。
书中,通过不同书写者的视角,可以感受书籍出版的前前后后——比如《傅雷家书》,与傅聪、傅敏两兄弟的约稿、往来和沟通,可能已为读者所熟悉;与楼适夷商量作序的事情,与出版人杜渐商量香港 " 傅雷墨迹展 "、与雕塑家张得蒂探讨为傅雷塑像,以及与洪遒、劳祖德、杨苡等等朋友分享《傅雷家书》出版的喜悦,让读者能体会到作者、编者之外的维度,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关于一本书的 " 全视角 " 和 " 大历史 "。
通信者的范围,从李公朴、胡愈之、黄洛峰,到钟叔河、罗孚、黄裳、董桥,再到陆灏、顾军、池莉,既有长辈,也有同辈和后辈。这些极具个人色彩的书信,在某种意义上也记录了一代代文人在大转型时代里呈现出来的精神状态与复杂心态,文化生态亦可随之一瞥。
《范用存牍》每卷均附有写信者的手迹,在习惯了键盘敲击的今天,这些斑驳却充满深情的字迹,让我们恍若看到那个年代,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来处,以及我们做出版的意义。
出版人的知与行
作者与编辑为成就 " 一本好书 ",进行着各种努力,所有灵感、思考、取舍、打磨都会不断地融入作品最终的面貌。巴金、夏衍、唐弢、黄裳、黄永玉等众多大家都是范用的作者兼朋友。他们在信中常常对范用的编辑能力深深叹服:" 真是第一流的纸张,第一流的装帧!是你们用辉煌的灯火把我这部多灾多难的小著引进‘文明’书市的。"(巴金);" 封面就照你的设计,棒极了!"(杨苡);" 您主张那本小书改名为《珠还记幸》,当遵命。"(黄裳)…… 范用爱书,也爱书的作者。他总是坚定地站在作者身后,凭借他敏锐的眼光与成熟的技巧,帮助他们处理各种困难而棘手的问题,对他们付出最真诚的理解与支持。
其中最可说的就是《陈白尘文集》的出版,范用在幼年时期就和陈白尘相识,《存牍》中二人的通信时间从 1979 年到 1991 年,一直持续到陈白尘生命最后的日子。陈白尘在给范用的信中谈及自己的写作计划:" 我有个秘密计划:如果《童年》可读,则拟续写《少年行》…… 以后接上《断忆》《听梯楼》共七八册,形成系列的生活回忆(但我避免叫‘回忆录’这一名称)性的散文,算作我对人世的告别。(话剧,我是没精力写了!)但这秘密,从未告诉别人,因为是否写得成,是否能出版均不可知也。"
这是陈白尘对范用的信任,他将自己的作品如同托命一般交给范用。两人的 45 封信笺,谈及书稿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范用在一篇文章中说:" 一些前辈,在晚年勉力写作,留下的著作,是不可估量的财富,尽力出版,是对前辈的尊重。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著作的出版,对于他们,是最好的安慰。…… 稿子在我的手里,仿佛捏着一块红炭。"
为了《云梦断忆》的再版,范用 " 发了脾气 ",陈白尘写道:" 望穿秋水,终于出版了。至慰!" 信中的这些字句足可见范用对作者、对书的情义。陈白尘去世后,范用依然尽力关心着陈白尘遗著的出版工作,陈白尘夫人金玲、女儿陈虹在信中多次为此感谢范用,他们在信中动情地称呼范用为 " 恩人 "。这一封封信背后,用书连结起来的编辑与作者之间感人的故事,足见一个 " 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范用 "。
从联络选题、激发作者灵感,具体到起书名、版式设计、选纸,每一个环节,范用无不关心,无不精通。他怀着 " 像捏着一块红炭 " 的紧迫心情,快乐地奔波着,出版人的专业性与做书带来的幸福感跃然纸上。范用先生爱书、懂书、做书、藏书,堪称一代出版人的楷模,《范用存牍》记述的点滴,无疑也会启发今日的出版和编辑同仁们。
故友新知的书话时光
范用与作者的交往由书始,却不止于书,他将与作者的交情由工作延伸到了生活中。用夏衍的话来说,那就是:" 范用哪里是在开书店(出版社),他是在交朋友。"
《范用存牍》中收录了许多范用和作者朋友互相往来唱和的信件,其中包括车辐、龚之方、华君武、杨宪益、汪曾祺等。在这些老友的信中可见 " 浮一大白 " 的畅快,打油诗做一首 " 承奉一笑 " 的喜悦,也可见他们对学问和社会的真知灼见。这些 " 任意闲谈,无所顾忌 " 的信件不仅能见出范用编辑之外的另一面,更能见出写信者的性情和学养。
范用的家经常是朋友们聚会的场所,来京办事的朋友,也都会来这里拜访。范用酒量一般,却号称酒仙,他厨艺不错,常亲自下厨招待来客。京城的聚会如此盛名远播,远在香港的马国亮不怀艳羡地说:" 屡传诸友在京雅集,尤以在府上居多,辄为神往,病足未能远游,惟有望洋兴叹。" 如今我们阅读《范用存牍》,徜徉在范用构建的文人和书的乌托邦之中,对于那些美好的旧时光,或许也会发出 "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 的感叹。
更令人感慨又钦佩的,是范用与众多同业朋友对办书刊、做事业的拳拳之心和殷殷之盼:" 我会照你的话做,1985 年努力工作,拼命工作,把《读者良友》尽力编好,还要努力写作,绝不放下笔,用笔来战斗。"(杜渐)" 我们大家有一个最高的理想,想它一定会胜利的,不过时间的问题,恐怕我们孙子的孙子,不知能不能看得见?"(楼适夷)" 中国究竟有几个人把一生心血都放在出版事业上?出版事业究竟还需不需要有人尽心尽力地耕种扶持?"(钟叔河)。其中不乏许多建设性意见。
除去同辈人之间的往来,《范用存牍》中还收录了很多后辈的信件,比如与作家李黎的 46 封通信,关心和爱护之情跃然纸上。再如与曹聚仁之女曹雷的 27 封通信,这些信件始于编辑曹聚仁文集,然而信中的内容更多地多介于公私之间,曹雷的称呼也从最开始的 " 范用同志 " 到后面的 " 范老 ",二人从出版谈到图书,谈到曹雷从事的配音工作 …… 这里有范用作为出版人对书籍出版的判断与眼光,更有对后辈真切的关爱。曾任《文汇报》编辑的顾军,也对范用这位老前辈感念不已。" 您的老朋友名单罗列了这么一大串名人,真是丰富。如果他们都能发动起来为《星星岛》撰稿,真是孩子们和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小编者最大的福分了!"(顾军信)顾军刚开始负责《星星岛》时,范用代写约稿函,列出了一长串约稿名单,就像师傅带徒弟一般,绝无藏私。" 范用先生帮忙办《星星岛》,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 顾军对编者汪家明激动地说。能够得到范老的口传心授,顾军无疑是幸运的。
《范用存牍》中,范用的编辑之道变得亲切可感,今日出版人不仅可以从约稿、编排、设计等技术层面管窥一斑,更重要的是,得以领略范用做出版的精神和要略。
永不忘却的纪念
范用先生 1938 年进入读书生活出版社工作,自此与三联书店结缘。在三联人看来,范用是 " 三联在新时期兴起的领导人和灵魂人物 "。他对书的理解、他的编辑理念至今依然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三联、中国读书人与出版人。
今年是范用先生逝世十周年,他的朋友和同行们,希望依然以书的方式纪念范用先生为书籍的一生。同时也希望通过重温范用先生的出版传统,对新时代我们该做什么样的出版、如何做出版有所启发。
《范用存牍》
范用、艾芜、巴金、毕朔望、卞之琳、冰心等著
汪家明编
定价:268.00 元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2020 年 9 月刊行
特约撰稿 桑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