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海天出版社出版的采访体传记《张梁 我在地球边缘》将于 10 月中旬面市,讲述的是一个普通银行职员、登山探险家、深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会长张梁 2000 年至 2018 年实现人类登山探险终极梦想的故事。
近日,该书作者蒋平接受深圳晚报记者专访,介绍了书籍内容,分享了创作过程中的趣事,展现出一个更为立体的张梁。
36 岁换一种活法
1986 年,张梁进入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分行,成为一名银行职员。按部就班的生活让张梁他下定决心要换一种活法。就在这时,户外运动在深圳开始兴起。
2000 年,36 岁的张梁征服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一座雪山——海拔 6178 米的玉珠峰。自那以后的 18 年间,张梁徒步滑雪抵达南北极点,登顶地球上全部 14 座 8000 米以上山峰、七大洲最高峰,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第二个完成 "14+7+2" 人类登山探险终极梦想的人。此外,他还航海三跨大西洋、印度洋,穿越百慕大,航海里程数超过 15000 海里。
《张梁 我在地球边缘》全书共分为 9 个章节:记录了 2000 年至 2018 年张梁在登山探险过程中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18 年间,张梁登顶雪山 25 座,9 次放弃冲顶,经历 4 次重大山难,遭遇大小雪崩,数度死里逃生;首次登珠穆朗玛峰,为救援受伤的英国登山者而止步珠峰 8300 米;在海拔 8000 米的茫茫雪山上迷路;天黑后被困 8000 米雪山,独自连夜下撤自救;在北极与北极熊狭路相逢,正面交锋 …… 搭配 126 张途中拍摄的图片,将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
更爱徒步受访
2019 年 4 月,第一次采访,张梁与蒋平约在了一家咖啡店内。没坐多久,张梁就显得非常地不自在,提出能不能去户外走走,边走边聊,蒋平心想 " 走就走,谁怕谁 "。
他们来到了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的笔架山,这里是张梁最熟悉的地方,只要有空他就会来这里跑步。两个人沿着笔架山的道路,走了好几个小时,蒋平回忆道:" 起码得有十三四公里。我看着身边这位五十多的大叔,体能真好,丝毫没有疲态,但我已经有些累了,只能咬着牙装不累。"
蒋平表示,若非需要看视频资料必须待在室内回忆,采访基本上都是在笔架山徒步中完成的。
对 " 边缘 " 一见钟情
1964 年,张梁生于河北石家庄,本名 " 张良 ",登记户口时被误写成了 " 张梁 "。" 梁 " 有山梁、脊梁的意思,张梁与山有缘。因此在完成书的主要内容创作后,蒋平给出了 8 个书名供张梁、编辑刘婷以及张梁儿子张彧选择,多与山相关,如《攀登者张梁》、《山者张梁》等,也有《张梁 我在地球边缘》。
4 人为此特地开了微信会议,但会议很快就结束了,各人都对《张梁 我在地球边缘》最为满意,张梁更是一见钟情。
之所以不选用 " 攀登者 " 作为书名,蒋平表示该名无法涵盖、设定张梁的人生,攀登是属于张梁的,但是张梁不仅仅属于攀登,未来还将做更多的户外探险。" 地球边缘 " 是世界上最高、雄壮的众峰,是雪山上变幻万千的云海和气象奇观,是南北极点鬼斧神工的冰雕,是百慕大深处水天辉映波澜壮阔的黄昏 ……" 我喜欢‘边缘’这个词,除了上述的意义之外,还能展现出他性格中那些与孤独相关的东西,这些都在书中呈现。"
愈是了解张梁,蒋平愈是感到不可思议,这是一个普通人的不可能。蒋平完稿后,将书给她先生预览,她的先生分享了观后感:这本书看似在写张梁登山,实则不是,写的是每一个人攀登内心那座名为‘梦想’的山。只要有梦想,不论何时开始追寻都不会太晚,张梁横下心去攀登了,所以他成功了。
" 有些鸟儿是永远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这是张梁最喜欢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其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对于张梁来说,"14+7+2" 是结束也是开始,张梁的探险仍在继续,新的梦想即将启程。
在《张梁 我在地球边缘》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愿心怀梦想的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深圳晚报见习记者 郑志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