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10-07
马上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10 月 7 日," 坐着高铁看中国 " 迎来特别的一期:行驶着绿皮 " 慢火车 " 的成昆铁路。在高铁时代去看 " 慢火车 ",不是为了比照 " 快 " 与 " 慢 " 的差异,而是为了体会从 " 无 " 到 " 有 " 的艰苦卓绝,为了致敬英雄的建设者。

1970 年竣工通车的老成昆铁路,被联合国称为 " 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 " 之一。

在空间维度上,作为 " 三线建设 " 生命线的成昆铁路,是连接川滇两省的钢铁大动脉;在时间维度上,已建成通车整五十年的成昆铁路,连通了中国几代建设者的心血、理想和信念。

74 岁的陈大平是成都铁路局退休职工,他说:" 我把这条铁路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我自己修出来的铁路,我要自己养护它,而且我也想我的下一代,我的子孙都要在这个铁路上服务到底。" 他的儿子和孙子确实相继投入铁路事业。这种精神正是激励中国人几千年的愚公移山精神。

成昆线建设于技术条件相当落后、物质资源相当匮乏的年代,当年的许多困难今天已经不复存在," 每前进一公里就有两名建设者牺牲 " 的悲壮更不会再重演。时代在进步,精神之光不熄。" 敢于吃苦、敢于奉献、敢于牺牲 " 的老成昆精神代代传承," 勇于挑战、勇于拼搏、勇于担当、勇于创新、勇于超越 " 的新成昆精神发扬光大。

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技术如何进步,我们的征途永远会有困难。只有敢于挑战、敢于作为,才能在 " 不可能 " 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可以通行的道路。在 " 铁路禁区 " 将铁路修成,这项壮举本身就成了一面向后来者展示人类力量的旗帜。

建设者常给人朴实无华的印象,其实他们在大地上一笔一画写下了最浪漫的篇章。

从五十年前的成昆铁路,到现在四通八达的高铁,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性的 " 实物作品 "。这些不断更替的 " 人类的痕迹 ",诉说着人类所能取得的成就。人们总是如此关注基建,也是因为这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 " 改变世界 " 的方式。

我们生活于双重 " 网络世界 " 中,一重是虚拟的、智能的数字网络,一重是现实的、粗重的、钢铁水泥的网络。这两张网已经开始交融,只是我们永远不该忘记,进步的起点远早于鼠标键盘触摸屏。那时候一切还没有那么高科技,但是没有当初的筚路蓝缕,就没有现在的强盛与富足。

今年,四川凉山 18 岁的女孩阿尔克洛成为 52 年来村里第一个本科生。她说,希望将来回乡,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借助网络,我们可以足不出户看到阿尔克洛的模样,听到她的声音 " 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像雄鹰一样展翅飞出大山 ",被她的故事打动。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对大山深处的阿尔克洛们来说,光有网络声援是远远不够的。好消息是,2023 年成昆复线预计全线贯通,届时动车将驶进大小凉山,书写更多鼓舞人心的故事。

" 不言青丝与白头,甘洒热血写春秋。人于天地间,不回头。" 这是成都供电段作业车司机廖平创作的歌词。唯有建设,不负韶华;唯有建设,让世界越来越美好,让越来越多的人被温柔以待。

对建设者最好的致敬,就是承继他们的愿景和使命,投身于壮阔而有意义的建设事业当中。

来源:澎湃新闻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