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10-12
深晚报道|风云卫星50年:高悬“天眼”守护深圳城市安全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16 号台风 12 日 08 时生成,趋向海南到雷州半岛沿海,13 日凌晨与我市最近 450-500 公里。13-14 日我市(含深汕)有暴雨局部大暴雨和 8 级左右阵风,风雨最强时段为 13 日下午至 14 日早晨。台风白色预警已生效 ……" 这是深圳市气象台 10 月 12 日 10 时 30 分发布的一条气象预报信息,而为这条气象信息预报提供支撑的便是高悬天际的风云气象卫星。

今年是我国风云气象卫星事业开展 50 周年。50 年来,我国风云气象卫星事业从零起步,发展迅速。在中国气象局和广东省气象局的业务指导下,深圳市气象局也不断加强风云气象卫星的科技应用,为城市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气象支撑。高悬天际的 " 天眼 ",为防范抵御气象灾害提供了有力支撑,守护着深圳城市安全。

精测风云服务百姓

深圳毗邻南海,面对辽阔的海洋海域,常规的地基、岸基观测难以对南海海洋大范围内对流层中多种尺度的天气系统结构和各种灾害天气过程进行三维实地观测和遥感观测,存在大量观测空白区。

因此,气象卫星事业的发展,对深圳气象观测和气象预警预报服务来说,至关重要。而精密的卫星观测是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时效的关键。特别是在台风监测中,风云卫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当有重大的台风即将影响我国华南沿海地区时,气象部门可以应用高分四号卫星进行高清云图的观测,兼具高空间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清晰观测到台风眼区结构及其变化情况,更精准的评估台风风雨影响区域。

在日常预报业务中,深圳市气象局通过风云四号静止气象卫星在华南、南海以及西太平洋地区 1 公里分辨率,逐 10 分钟的大范围空间观测卫星图像,位于南海及西太平洋的热带扰动的初生、发展、加强,移动路径的变化都可以再预报员的实时监控之下。

▲风云四号 A 星于 2018 年 9 月 15 日监测台风 " 山竹 "

生态监测守护城市

近年来,深圳市气象局在现有的地面观测基础上,逐步建立天基、地基和空基相融合的超大城市陆海一体观测体系。下一阶段,深圳市气象局将深入开展卫星资料在城市强对流天气发展、发生过程的应用,提升城市小尺度气象灾害天气监测与预警能力。

同时将加强卫星资料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的运用 , 综合利用历史地面长序列观测资料与卫星资料,对深圳交通、水务、能源、通讯等气候敏感行业的气候风险和脆弱性的定量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风云三号 D 星全球台风监测图

此外,深圳市气象局还将利用遥感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对城市生态系统生态状况进行监测与评价,为全市掌握生态环境状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利用地面观测与卫星观测建立大气污染立体观测体系,开展区域大气污染成因与形成机制研究,为大气污染防治做出贡献。

深圳晚报记者 林咪玲 李瑶娜 通讯员 唐历

相关标签

天眼 风云 卫星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