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再次被委以重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为此,深圳聚焦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设施集群,推动深圳科技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
"补短板、强基础 " 不断增强源头创新能力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今年,深圳发布《深圳市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2020-2025)》指出,聚焦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以源头创新突破和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为方向,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设施集群,争创国家实验室,加快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基础设施体系。到 2025 年,不少于 5 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
在位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重点规划片区内,鹏城实验室石壁龙园区一期项目已展开场地施工,预计 2022 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为深圳首批列入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
作为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省实验室之一,鹏城实验室成立三年来,探索形成了 " 不定编制、不定级别、社会化用人 " 的新型管理体制,实验室人员规模已超过 1800 人,包括 31 位院士,布局开展了 20 余项重大科研项目和课题,并与 150 多家单位形成了战略合作或项目合作。目前,实验室初步建成了 " 鹏城云脑 "" 鹏城云网 "" 鹏城靶场 "" 鹏城生态 " 四大科学基础设施,较好地发挥了服务科技创新、服务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深圳高水平大力布局创新载体,补短板、强基础,不断增强源头创新能力,以实际行动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深圳已累计建成基础研究机构 12 家、诺奖实验室 11 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46 家,各类创新载体已达 2642 家,比 2012 年增加 1882 家,是 2012 年的 3.5 倍。
加快建设核心承载区和开放创新先导区
另一头,规划面积 99 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学城建设如火如荼,重点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创新集群。日前,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综合研究院主体结构顺利封顶,脑模拟与脑解析、合成生物研究两大科学装置等设施也在有序建设中。
近年来,深圳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加快构建 " 基础研究 + 技术攻关 + 成果产业化 + 科技金融 + 人才支撑 " 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光明科学城便是深圳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关键一环,根据规划,到 2035 年,基本建成高度国际化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
8 月 7 日,深圳市政府发布《关于支持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国际开放创新中心的若干意见》指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放创新先导区。
据悉,合作区深圳园区将聚焦信息、生命、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合作引进一批港澳及国际化的科研项目与平台,并且围绕集成电路、5G 通信、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深港优势产业领域,合作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与中试支持计划,共建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并且支持在移动支付、基因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积极参与或牵头开展国际标准的制定。
创新主体茁壮成长注入发展活力
" 深圳的特产不是荔枝,是企业家。" 近日,这句话在社交网络广泛流传。诚然,作为深圳创新主体,企业在深圳良好的营商环境下,不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
历经 7 年研发创新和市场落地,深圳奥比中光完成对 3D 视觉感知 5 大主流技术自主研发的全面布局,综合技术实力位居世界前列;微芯生物历时 10 多年自主研发的 1 类新药西达本胺,作为一种抗肿瘤口服药物填补我国 T 细胞淋巴瘤治疗药物的空白;华大基因运营的 " 火眼 " 实验室陆续在海内外落地,助力全球抗疫 ……
如今,深圳科技创新型企业超过 3 万家,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迅速。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由 2010 年的 2008 家增加到 2019 年底的 1.7 万余家,仅 2019 年就新增 2500 多家。随着一批又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势必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深圳晚报记者 杜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