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是陈传兴导演为叶嘉莹先生拍摄的同名传记电影的衍生图书,由行人文化和活字文化共同策划编著。影片仅有 120 分钟,但拍摄过程中却积累了百万字的访谈素材,以及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是了解一代诗词大家,乃至百年中国、千年文脉难得的口述史料。《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在这些素材基础上进行系统整编,多角度再现叶嘉莹先生沧桑多艰但秉持 " 弱德之美 " 的人生,凸显中国诗词不朽的传统和灵魂。
纪录片镜头中的叶嘉莹,也是他人为镜所映射出的叶嘉莹
全书对应叶先生在不同时期执教过的四所大学——台湾大学、哈佛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南开大学,分别成章,每章都由 " 叶先生自述 " 与 " 众说叶嘉莹 " 组成。叶先生如今的状态,以及在古典诗词方面的成就犹如朗月当空,清辉万里,堪为 " 似月停空 ";而每位受访者仿佛江河湖海,大家各有视角,分别映照出一代大师鲜为人知的灵动与鲜活,是谓 " 月映千川 "。
叶先生的自述内容提炼自纪录片拍摄时的 17 次深度访谈及多次演讲,并结合《要见天孙织锦成——我来南开任教的前后因缘》《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等文补充而成。行文采用第一人称视角,通过叶先生对个人诗词作品的解读,勾勒出她辗转波士顿、温哥华等地,而最后选择叶落归根,留在南开大学教书的丰厚人生。
三四十位被访者包括叶先生的朋友、同事、学生、邻居、医生等,都与她交往甚笃。叶先生的生平经历和学术脉络,能从相关被访者的叙述中看到呼应,从而在文字空间中形成一种交流与互动。他们多元的视角,全方位展示了叶先生在人格、学养、精神世界高度统一的大师风采,以及叶先生在各个方面给他们带来的深远影响。
这些文字详尽呈现了叶嘉莹先生的人生细节,弥补了影片篇幅有限的缺憾,是完整了解这位 " 古诗词的女儿 " 传奇一生的精彩读本。
以诗述往,洞见百年中国,接续千年文脉
全书的四个部分各以一句叶先生的诗为题,分别是:植本出蓬瀛;入世已拼愁似海;变海为田夙愿休;要见天孙织锦成。所选诗句或潜藏着她的自我认知,或代表了她的人生态度,或预示着她的命运走向,或者就是她一生追求的缩影。
叶嘉莹一生与古典诗词绵密交会,是研究者,更是传播者和创作者。她不仅以研究教授古典诗词为业,也把平生境遇与真挚情感融入一首首诗词记录下来。她的作品是个人经历的写照,还反映了 20 世纪以来家国的兴衰、文化的变迁,是一部处于新旧时代冲突下女性不断成长与反思的生命史。
在诗词感发力量的支撑下,生于战争年代的叶嘉莹度过了种种忧患与磨难,却 " 历尽风霜便未死 ",始终从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并把这种力量不断传递给下一代。如今,接近百岁的她仿佛化鹏之鲲,精神遨游于天地之间,亦达到了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可以说,诗词拯救她于乱世,她亦背负起复兴诗词的使命,延续着中华千年的文脉。
全媒体多角度呈现,当代人领略传统之美的窗口
基于电影拍摄时丰富的影像素材和原本掌握的资料档案,本书中展示了百余张图片,作为文字叙述的视觉补充。其中包括手稿、信札、旧照、书影、剧照等,有不少是来自被访者的首次披露。
书中专门设置两个二维码,扫码后可观看到影片中的精彩片段,还可仔细聆听玩味在电影中作为另一条隐晦叙述线的音乐《秋兴八首》。
本书由电影衍生而来,更进一步丰富了影片的内容。相比其他传记,本书最大的特点是调动一切可用之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将叶先生的自述、诗作与他人的回忆、感发熔于一炉,力求以多元视角呈现出一位立体、丰盈、臻于至境的叶嘉莹先生。叶先生的存在,让古典诗词的感发力量和文化价值得以发扬光大,从而使中国文化的种子扎根于更多人心中。
《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
行人文化 活字文化 编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年 10 月
特约撰稿 火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